奶奶去幼兒園接果果時,有小朋友告狀說果果揪她的衣服,果果咬他的手 老師也對果果的奶奶說,果果午睡時總騷擾別的小朋友;排隊時喜歡一個人在隊伍外面跑;吃飯時也總是搗亂,不愛吃的菜就倒在地上。
果果的奶奶搞不懂,為什么果果這么淘氣?奶奶就生氣地對果果喊:“看你這么淘氣,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果果瞪大了眼睛說:“我爸爸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你整天這么淘氣,你爸媽就是不要你了!”奶奶說。
果果聽完后就低著頭走開了,這一天在家里特別老實。奶奶想:這話還挺靈。于是,每次果果不聽話的時候奶奶都會說:“還淘氣,你爸媽不要你了吧,這么久也不來看你!”果果每次聽到奶奶這么說,總是低著頭躲到一邊去,老老實實的?,F(xiàn)在的果果不再淘氣了,爸爸媽媽每次來看他的時候,他總是躲閃,還一直問父母會不會不要他。
品 悟
幼兒的身體各方面發(fā)展都很快,主要表現(xiàn)在動作上。他們喜歡摸一摸、動一動、推一推,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他們愛模仿,即使是大人一個很不經(jīng)意的動作,在他們眼里都是很有趣的。祖輩如果常常用恐嚇的話來嚇唬孩子,孩子往往容易走極端。如果孩子每每相信大人的嚇唬,那么他很容易成為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如果孩子明白大人不過是嚇唬他,那么,在大人的反復(fù)刺激下,孩子就容易成為一個膽大妄為的人。
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家有“調(diào)皮蛋”的祖輩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很多教育誤區(qū),其中最大的就是恐嚇孩子。面對愛鬧不聽話的孩子,有些祖輩常常采用瞪大眼睛、表情嚴肅來嚇唬孩子的教育方法,也經(jīng)常聽到祖輩用“你再哭,爸媽就不要你了”來嚇唬孩子。小孩子分辨能力不強,容易給幼小的心靈造成強烈的暗示,讓孩子信以為真。孩子可能立刻被嚇得老老實實不哭不鬧了,但害處有造成精神壓力和產(chǎn)生恐懼心理,做噩夢睡不穩(wěn)等;性格變得膽小軟弱、遇事縮手縮腳,優(yōu)柔寡斷,不利于孩子形成勇敢堅強的個性;損害祖輩在孫輩心目中的形象。因此,用恐嚇方法來教育孩子不如用循循善誘說明道理,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缺點,健康活潑地成長。
對于愛蹦、愛跳、愛跑且不愛順從家長的孩子,人們習(xí)慣地稱之為“淘氣”。其實,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淘氣的孩子活潑、喜動、精力充沛,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對外界的一切事物他們倍感新鮮,總想親自摸一摸,動一動,實踐一番。兒童的功能以皮質(zhì)下中樞活動占優(yōu)勢,大腦的抑制能力不如成人,他們表現(xiàn)活躍卻不穩(wěn)定,不聽話,也不像成人那樣坐得住,因此孩子貪玩、喜動、淘氣是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正常現(xiàn)象。如果比較小的孩子整天孤僻、少動,像個“小大人”,反而可能是不太正常的現(xiàn)象了。
孩子不同于成人,他們具有純真、活潑、好奇、模仿性強、自尊好勝、幼稚等特點。頑皮、“淘氣”正是他們本身特點的表現(xiàn)。祖輩們?nèi)绻鲆暫⒆拥倪@些特點去追求那種安分守己的好孩子,不是壓抑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嗎?
策略寶典
祖輩巧說話的策略
A.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
了解到淘氣是小孩的天性后,祖輩們就可以根據(jù)孩子本身的特點進行解釋、指教、提示等,引導(dǎo)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4~6歲的孩子還小,不懂事,特別需要祖輩們耐心地講清道理,進行說服,使孩子愉快地接受。淘氣雖然是孩子的天性,但也不能以此為依據(jù)任由孩子胡鬧而不加以管制,給別人帶來麻煩。而是應(yīng)對生活中發(fā)生的具體事例隨時進行分析和評定,使孩子明確是非觀念,辨別自己的行為。列寧的父母在對待孩子過分淘氣或做了不允許做的事時,總是把孩子們帶到列寧父親的書房,讓他們坐在那里靜靜地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從不采用打罵的方式。祖輩們,當你們的孫輩出現(xiàn)淘氣行為時,你們也應(yīng)該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對孩子加以引導(dǎo)和必要的約束,幫他們形成各種良好的習(xí)慣。
B.學(xué)會賞識孩子的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