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尊重孩子的交友意愿
祖輩應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朋友,即使一時不合心意,在不了解孩子朋友的情況下也不要著急否定,不妨讓孩子先交往看看。這并不意味著置之不理,祖輩們可以在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進行觀察。這樣既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又可以及時了解他們與朋友的交往情況。如果通過了解發(fā)現(xiàn)孩子確實交了不好的朋友,這時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但也不要禁止他們來往,而應讓孩子自己感受和做出決定。
B.鼓勵孩子和個性不同的朋友交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著自己的個性,學會與不同個性的人打交道就能學到不同的優(yōu)點。所以,祖輩們應當鼓勵孩子和個性不同的朋友交往,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交友觀,互相學習。
C.尊重孩子的朋友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朋友,既然是孩子自己選擇的,祖輩就應該尊重并賞識他。不妨將孩子的朋友請到家里來,讓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朋友們一起玩,并對他們說“真高興我的孩子有你們這樣的朋友,你們能來太好了”,讓孩子的朋友感到受尊重。
6.換個角度看孩子“搞破壞”
蘇霍姆林斯基: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 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xiàn)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蘇霍姆林斯基:求知欲,好奇心 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
生活寫真
爺爺給小華買了一個玩具汽車,汽車是遙控的,能前進、后退和拐彎。小華看到汽車樂壞了,從屋子的里頭開到外頭;用瓶子設置障礙,在兩個椅子之間架橋。最后不知道從哪找了把螺絲刀,開始拆汽車。小華的爺爺奶奶則在旁邊看著他玩,只有在他拿螺絲刀的時候,才會叮囑他小心不要劃傷了眼睛、碰著了手指。后來,小華喜歡上了螺絲刀,鬧鐘、門把手、門鎖,他都會拆開并且再安好。到了小學五年級,小華已經(jīng)在各種動手能力大賽上嶄露頭角了。
對此,小華的爺爺說,孩子有一段時間對玩具非常著迷,先是會動的發(fā)光坦克,然后是積木,還有一副心愛的華容道智力游戲?,F(xiàn)在想起來,實際上它們暗合了一個兒童發(fā)展的過程,從最初的視、聽覺等感覺層次,逐漸過渡到知覺上組織,到最后逐步地發(fā)展到推理、計算、判斷等高級認知能力。他們當初之所以沒有阻止,就是從小華的“搞破壞”中發(fā)現(xiàn)了孩子能力的提高,現(xiàn)在看來這種做法是對的。小華的爺爺利用孩子愛“干什么”“問什么”的欲望,為他提供動手的機會,開發(fā)他的潛能,為很多家長做了榜樣。
品 悟
面對孩子的“破壞”你會怎樣呢?生氣地呵斥孩子再也不許拆東西,還是幫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一份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在“拆裝鬧鐘”,家長會有什么反應?調查顯示,40%的家長會對孩子訓斥和警告,將近一半的家長會以“不耐煩”和“敷衍”的方式對待,只有不足12%的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贊同,并愿意陪孩子一起做。
不少祖輩也很自然地把孩子類似的行為當做一次頑童的淘氣,殊不知,破壞背后隱藏的其實是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一是隱藏在破壞背后的探索。對于4~6歲的孩子來說,破壞是他們接觸和認識外界的手段。對于自己遇到的東西,孩子都習慣去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甩一甩,然后就是拆一拆。他們總是滿懷好奇地看著出現(xiàn)在自己身邊的任何事物,小腦袋瓜里滿是疑惑。二是隱藏在背后的抗議。即便是孩子,在生活中也難免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比如祖輩沒有滿足自己某些方面的要求等,這時孩子就會通過破壞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或是引起別人的關注。三是隱藏在破壞背后的盲目模仿。愛模仿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成人當做行動的榜樣,成人怎樣做,他也機械地跟著學,由此可能產(chǎn)生不良后果。例如,小女孩看到奶奶往臉上抹化妝品,于是趁奶奶不在擰開化妝品將自己涂得滿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