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登基不久,就打破了漢帝國與匈奴的關(guān)系。兩國進入了不友好狀態(tài)。漢帝國在這個時候正準備向匈奴開戰(zhàn),有反對的人,也有贊成的。主父偃認為不可伐匈奴,他認為,秦帝國所以迅速滅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征伐匈奴。"曝兵露師十又余年,死者不可勝數(shù)",致使賦稅繁重,人民疲弊,"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餉,女子紡織不足于帷幕",所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群雄并起。所以,如果真的要與匈奴開戰(zhàn),可能就要走秦帝國的老路。
漢武帝對匈奴問題雖然感興趣,但可能不是全部。主父偃所提出的其他八事可能使?jié)h武帝更加有興趣。他在早晨接到上書后下午就接見了主父偃,并當場拜為郎中。從此,主父偃經(jīng)常上述言事,很得武帝賞識,"一歲四遷,至太中大夫"。
主父偃為帝國貢獻最大的就是"推恩令",所謂"推恩",用圣賢的解釋就是"推恩足以保四海"。恩,愛也,推恩就是將己之所愛推及他人之意。漢帝國最大的禍患之一就是諸侯問題。景帝時期還鬧過七國之亂,使得帝國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諸侯王的子弟。按漢制,侯國隸屬于郡,等于把王國土地納入郡縣,長安政權(quán)的土地擴大而諸侯國土地縮小。如此一來,諸侯王們就再也沒有實力給長安政府制造麻煩了。
由此可以看出,主父偃與公孫弘不同的是,他個性張揚,喜歡肆意發(fā)揮個人意見。那么,這樣的兩個人是如何進入到一個故事中來的呢?而且還是一個落井下石的故事。
主父偃被漢武帝重用后,就開始了自己的復仇生涯。他最先是從燕王劉定國開始的。燕王這個人生活作風有問題,他與其父康王的姬妾私通,后來又奪取其弟弟的妻子為妾。其弟無法忍受哥哥的所為,就將燕王亂倫的事告到朝廷。主父偃當初在游燕時,未得燕王的看重,所以始終懷恨在心,得到這份狀子后,他立即建議武帝,對這種傷風敗俗的事情要嚴厲懲罰。武帝之所以會同意他的意見,是因為對待諸侯王的問題上,武帝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于是,燕王被誅,燕國順勢被取消。
不久后,主父偃又把矛頭對準了齊王。他對武帝說:"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殷富,巨于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于親屬益疏。"按他的話而言,像這樣大而且富庶的齊國理應(yīng)由天子的親生兒子擔任侯王,可現(xiàn)在的齊王與武帝的親屬關(guān)系非常疏遠。況且,"呂太后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今聞齊王與其姊亂"。自然,這些話是很對武帝口味的。武帝希望主父偃能想一個辦法。主父偃就讓武帝任命自己為齊相,受命調(diào)查齊王。主父偃先是找人讓其揭發(fā)齊王,當然,一個諸侯王想要沒犯錯,是不可能的。當齊王知道這件事后,驚恐不已,選擇了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