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宗皇帝開始重新重視余子俊的提議,余子俊也趁勢再次上疏:"欲于明年摘取陜西運糧軍民五萬,免徭給糧,備加優(yōu)恤,急乘春夏之交,虜馬疲弱不能入寇之時,相度山界,鏟削如墻。"他特別指出,倘若蒙古人不渡黃河北去,帝國的各項邊防耗費將永無終止,因此,修筑長城已成燃眉之急。
憲宗皇帝最終力排眾議,允許余子俊的工程立即上馬。按余子俊的設計,該長城計劃是從依托橫山山脈的走向,從東北方向的黃河邊向西南修一道城墻,直抵緊靠定邊西邊的花馬池營,全長"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這一千七百多里的城墻包括"守護壕墻崖寨八百一十九座,守護壕墻小墩七十八座,邊墩一十五座"。在城墻的內側,余子俊還鏟山添壑,修造了一條和城墻平行的"夾道",以利兵馬運動,策應捷便。余子俊的工程完工后,此地駐扎著"原額馬步官軍八萬一百九十六員名,除節(jié)年逃故外,實有官軍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原額馬四萬五千九百四十匹,除節(jié)年倒失外,實有馬二萬七千八百五十一匹。"當朝有一位官員后來考察這項工程后曾上疏說,邊墻、壕塹都是余子俊修浚完固的,"北虜知不能侵犯,遂不入套者二十余年"。
據(jù)史料記載,這條全長一千七百多里的延綏長城,余子俊僅"役軍四萬人,不三月而成"。完工后,余子俊立即就上書皇帝"因母老乞歸",憲宗"慰留不許"。余子俊這個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休息一下,而根本不管皇帝是否封賞之事了。
延綏長城在不久后的作用就展現(xiàn)出來。當蒙古軍隊來到延綏河西清水營一線時,明朝在前方監(jiān)督軍務的太監(jiān)汪直和前敵統(tǒng)帥總兵王越的調兵抵御下,大獲全勝。這是明軍在防御戰(zhàn)中取得了少有的一次大勝仗,明史給出了原因:"蓋由尚書余子俊鏟削邊墻,虜人為官軍所逐,漫散而不得出路故也然。"
此時的余子俊已經由兵部尚書轉為戶部尚書,邊防建設已經不關他的事情了。但他仍舊對長城保持著高度的熱情。他在帝國取得這場勝利不久,就上書朝廷,建議重修黃河東岸至山海關長城,他把這段長城起名為"宣大長城",設計一千三百余里,在舊墩一百七十處基礎上再增筑四百四十墩,墩高三丈,役八萬六千人施工,余子俊向皇帝保證,幾月內就可以完工。
倘若這一項國防工事得以建設,明帝國的北部邊防將無懈可擊。但是,余子俊似乎過于樂觀了。在得到憲宗皇帝的允許后,他并沒有親自督促此事,而是讓邊將全權負責。帝國的邊將并不全是余子俊,肯為帝國出一切力而不求回報。在動工過程中,邊將越來越感覺到經濟壓力。他們集體抗議,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余子俊的工作受到下屬質疑的同時,他的同僚也開始騷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