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欲望改變?nèi)松?/p>

生活中的錢規(guī)則 作者:何耀文


在《東坡志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窮困潦倒的人,互相談著自己的志向。一個說:"我這輩子一直沒有吃飽飯和睡好覺,將來一旦得志,我一定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另一個說:"我和你不一樣,一定是吃了又吃,哪有空去睡覺!"

人在行為過程中,總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就導致了欲望的無限性。欲望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主觀上的需要。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由欲望產(chǎn)生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需要也是從低到高依次實現(xiàn)。

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首先滿足最基本的欲望,然后才會去追求其他更高的欲望。低層次的欲望比較容易得到滿足,較高層次的愿望較難得到滿足。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是指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愿望。

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市場經(jīng)濟是一個充滿欲望的社會,而在市場經(jīng)濟中,每個人滿足自己欲望的權利都是平等的。經(jīng)濟學家承認欲望是人的本性,而且肯定欲望是人自身提高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由于欲望的無限性,人才會不斷提高,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在市場經(jīng)濟中,人對財富的欲望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種欲望順應人性,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市場面前人人平等,市場不偏愛特權階層,也不偏愛窮人。不論你是什么人,都要遵循經(jīng)濟規(guī)律,這樣才能獲得財富。在市場經(jīng)濟中,你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越多,就能生活得越好,享受更優(yōu)質的服務,贏得他人更多的尊重。因此,欲望是創(chuàng)富的內(nèi)驅力!

經(jīng)濟學家在肯定欲望的同時,又警示人們不要貪婪。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對利己導致的欲望和貪婪進行了區(qū)分,欲望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和正當努力來實現(xiàn),而貪婪則是通過非法途徑與不正當努力來實現(xiàn)。

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就描述了一個有關貪婪的故事:

一個老頭兒和他的老太婆生活在大海邊,住在"一所破舊的小木房里",老頭兒天天撒網(wǎng)捕魚,老太婆天天紡紗織布。

一天,老頭兒捕到一條金魚,不要任何報酬,將它放回了大海。但是,老太婆知道這件事以后卻破口大罵,硬逼著老頭兒去向金魚要一只新木盆。金魚滿足了老太婆的要求。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罵,讓老頭兒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魚給了她一座木房子。

隨后,老太婆又三次向金魚提出要求。第一次,老太婆表示"不高興再做平凡的農(nóng)婦"了,她要做"世襲的貴婦人"。金魚滿足了她的要求。第二次,老太婆聲稱"不想再做世襲的貴婦人","要當個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魚又一次滿足了她的要求。第三次,老太婆聲稱她已經(jīng)"不高興再當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當海上的女霸王",并且要金魚親自侍奉她,聽她使喚。這一次,金魚不但沒有答應她的要求,還收回了以前送給她的一切。當老頭兒從海邊回來時,他看到的"仍舊是那所小木房",老太婆面前"還是那只破木盆"。

金魚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已經(jīng)看出老太婆貪婪的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欲望和貪婪只是一念之差,其實質卻有根本不同。合理的欲望是成功的推動力,貪婪卻是滑向地獄的牽引力。

經(jīng)濟學正視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人們在法律和社會倫理準則許可范圍內(nèi)極力滿足個人欲望的動機與活動是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源泉。通過消極地控制人類欲望是不會增進人類幸福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通過對人類無限欲望的因勢利導,激發(fā)出對于社會進步與經(jīng)濟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創(chuàng)新與奮斗精神,最終會開創(chuàng)繁榮富足的社會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