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傷逝》講述的是"五四"時期兩個年輕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他們沖破封建禮教,追求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最后卻以悲劇收場。
涓生和子君之間的感情深厚,但是到最后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悄然凋落。除了社會壓迫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拮據(jù)、衣食問題、住房問題,不時撞擊著他們愛情的幻夢,使他們失去了斗志。
因經(jīng)濟困頓,涓生和子君那輕松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里開除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應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松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chǎn)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去工作,子君卻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jù)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樣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在窘迫的生活狀態(tài)下,愛情還會長久嗎?
這部小說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愛情的基礎是物質,尤其在經(jīng)濟學家的眼里,愛情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中國有"米面夫妻"的說法,也是說夫妻關系首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雖然不敢說沒有面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
從經(jīng)濟學上來說,涓生和子君都是實實在在的經(jīng)濟人,他們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他們首先追求個人物質生活的滿足。
愛情是一種心理感覺,而這種感覺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上,它需要物質來支撐。這種支撐會使愛情變得更實在、牢固,也更持久;相反,如果只是純粹浪漫的愛情,一旦遇到現(xiàn)實問題,可能就會不堪一擊。因此,在愛情中注入對經(jīng)濟的考慮,是無可厚非的。
時代在變化,愛情的觀念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改變。在經(jīng)濟意識已經(jīng)深入骨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沒有面包的愛情難以幸福,愛情和浪漫也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給女方介紹對象時,我們經(jīng)??梢月牭竭@樣的語句:"他月薪多少?有車沒?有房沒?"在實際選擇愛情的過程中,又有多少人完全不考慮對方的物質基礎?
現(xiàn)代社會,女人傍大款和男人找富婆的現(xiàn)象已屢見不鮮,這樣的男人和女人無非是想讓自己的物質起點高一些。很多人認為將戀愛婚姻與經(jīng)濟掛鉤,愛情顯得庸俗化,傳統(tǒng)觀念也認為這是道德滑坡。但是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這也是符合人性的。
當然,現(xiàn)實是復雜的,決定愛情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物質并不是唯一的條件,但我們更應該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對愛情與物質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這樣一定會有利于對愛情的抉擇。能找尋到一份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浪漫愛情,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