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思維是客觀存在所引起和激發(fā)的大腦的一種應激反應活動(也稱為映象性思維),是一種長期在被動狀態(tài)習慣下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它是具有大腦的動物和人類所共有的一種思維形式。
主動思維是不依客觀存在就能引起和激發(fā)的大腦的反應活動(也稱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它對客觀存在不產生依賴性,具有獨立性。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思維形式。
被動思維是消極的,主動思維是積極的。被動思維使人的思想產生僵固和刻板化效應,處事被動落后,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障礙;主動思維使人具有戰(zhàn)略眼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表1-4總結了生活中不同思維所引導的不同行為和結果。
表1-4 不同思維引導的不同行為和結果
思維 行為 結果
被動思維 等別人安排各種機會與事情,基本上是"等天上掉餡餅"的模式 流失很多的機會與逼發(fā)自己潛力的條件,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主動思維 嘗試做一些超出自己原來行為習慣的主動行為,沖擊自己原來的行為惰性 激發(fā)新的潛能,在不斷的進取中塑造新能力,擁有新的空間與新的價值
毛澤東說過:"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zhàn)爭的勝利。"因此,我們應該積極變換被動思維為為主動思維,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在經常的主動中反思、總結與調整,挑戰(zhàn)自己也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