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注釋(5)

南渡北歸:離別 作者:岳南


1966年,當“文革”風暴到來之際,傅樂煥作為首批“反動分子”被批斗。這個劫數(shù)除了學術上“反動”外,更因為他是傅斯年的侄子,且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一直跟隨傅斯年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學習、工作。風云驟起,傅樂煥成了“國民黨蔣介石的忠實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陸的特務”、“潛伏在人民內(nèi)部企圖顛覆無產(chǎn)階級政府的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在連續(xù)的批斗、關押、逼迫交代與殘酷折磨中,傅樂煥身心痛苦至極、哀傷至極。在走投無路,生不如死的凄慘境況中,最終踏上了死亡之路。

在一個漆黑之夜,傅樂煥悄悄擺脫造反派們的監(jiān)視,從關押的一間小屋逃出,直奔早已設定好的目的地陶然亭,鉆入湖底。

第二天,傅樂煥的尸體漂出湖面。中央民族學院去收尸的人后來說,他們看到,傅樂煥的尸體在湖上浮起時,面朝下,是趴著的。當時在北京流傳著一種說法,凡投水自殺的人,當尸體浮起時,女的仰著,男的趴著。傅樂煥的例子符合這一說法,因而斷定是投水自殺。

就在傅樂煥投湖自殺之前,他的堂弟傅樂成隨傅斯年赴臺,任教于臺灣大學,未及婚娶即病逝孤島;其妹傅樂淑則遠走美國。因了傅斯年與樂成、樂煥、樂淑的親屬關系, 整個傅氏家族開始了一場劫難。傅斯年族叔傅昕安,在國民黨撤退臺灣時正在重慶政府部門工作,已買了赴臺的飛機票,但傅斯年來信說:“先別動,我還要回來,到時候再決定行止”云云,結果未能走成。其結果是被新政權權先當做舊人員改造,后在1957年“反右” 運動中打成右派分子,發(fā)配到中科院北碚柑橘研究實驗基地勞動改造。傅斯年族弟傅斯彇原為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職員,沒有隨傅斯年遷臺。新中國成立后,于改造舊人員運動中被發(fā)配到安徽蚌埠治淮委員會工作,反右運動開始,因與傅斯年的關系被打成右派分子,強迫退職,遣返原籍聊城。其時傅氏家族故宅“相府”早已被當?shù)卣疀]收并改為汽車運輸公司,傅斯彇家人租住別人一間小屋棲身。因政治與經(jīng)濟雙重壓力,返鄉(xiāng)的第二年去世,死時年僅54歲,撇下五個孩子,大的13歲,小的僅1歲。當這五個孩子長大成人后,皆受到社會擠壓和迫害,老二傅樂銅1968年到濟南軍區(qū)當兵,兩個月后被退回,后又差點打成反革命分子。傅斯年族侄、南開大學畢業(yè)后隨東北招聘團進入遼寧鞍山鋼鐵公司工作的教授級高工傅樂昕,因與傅斯年的關系,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戴帽下放靈山農(nóng)場勞動改造,歷盡苦難?!拔母铩敝懈邓鼓昴赣H在重慶歌樂山的墳墓被炸開,其母的頭顱被造反派倒上洋油掛在樹梢點了天燈。傅家的祖宅被推倒砸掉,龐大的院落成為瓦礫遍地的廢墟。至于傅氏家族聊城受清朝皇封占地120畝的墓地——傅家墳,被毀于一旦。大清開國狀元傅以漸作為“地主階級的頭子”與“臺灣特務、反革命分子傅斯年的祖師爺”,其墓被紅衛(wèi)兵用烈性炸藥炸開,劈棺拋尸。未久, 整個傅家墳近百座墓葬全部被刨開,在拋棺揚尸的同時,地下隨葬品被洗劫一空。最后連牌坊、石碑、神道及道邊的石像生、皇帝御賜碑文等全部炸毀搗碎,傅家人甚至與其沾親帶故者,自此作為臭名昭著的“五類分子”,披枷戴帽,或拿入大牢,或被鎮(zhèn)壓,或接受革命群眾的監(jiān)督改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