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人:永遠背著哲學家的包袱(6)

天南地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作者:讀者叢書編輯組


教 育

德國教育體制并不關心塑造意志品質、灌輸?shù)赖掠^念。其教育的目的實際上在于用各種證書把你武裝起來,以便將來在社會上贏得尊敬與晉升機會。

德國人接受教育起步較晚,于是完成得就更晚。小學生6歲入學,大學畢業(yè)時學生的平均年齡已近三十歲。

10歲的小學生之中,比較聰明的就進入“體操學?!保ú⒎清憻捝眢w,而是鍛煉頭腦的),然后升入大學。所余者(大約占總人數(shù)的60%)進入其他中學,此后很可能成為學徒--在商店、銀行,或者無論什么地方吧,接受非常正規(guī)的三年職業(yè)訓練,每周還要到一家國立職訓學校接受理論培訓。對于許多人來說,訓練之后就會直接就業(yè)。

在德國,通過了畢業(yè)考試就保證自動升入大學。而且可以選擇任何你所喜歡的學科。如果你的平均成績不夠突出,或許你不得不等上幾年,但多半不會拒絕你入學。證 書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德國人肯定人人經受過全面訓練,有資格擔當此任。人們渴望得到各種學位。大學學位深受尊敬,理當顯眼地顯示在人前。博士學位就更令人羨慕。只要你的博士學位是商業(yè)、財經、法律,甚至是醫(yī)學的,在各個領域它都必能助你一臂之力。把某人稱做“某博士博士”毫不奇怪,只要他的確擁有兩個博士學位,這樣稱呼并無不可,同時為人的良好禮貌要求你必須這樣做。

教育資格彌足珍貴,走到這一步才算登上萬山之巔。如果碰巧遇到某個被稱做“教授先生”的人,你該知道自己正在與一位真正的重量級人物打交道。通常教授資格極難獲得:要求發(fā)表一篇內容復雜的長篇論文,在等待教授資格的歲月里每周為學生講課(有時甚至沒有報酬),而這一稱號或許永遠不會得到。

花錢買一張大學文憑當然就無須花費太多努力了,通常那些野心勃勃、急于就業(yè)的人才會這么做。幾乎所有文憑都是有價的,只要你知道去什么地方(第三世界國家最為常見),而以這種手段提高自己的身份并不違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