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笑面對,才會看見花開(2)

改變1%就有好分數(shù) 作者:田宇


 

當時誰也不知道父母的這一安排會對我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甚至連我也在“競賽”的歡笑中度過了愉快的假期?,F(xiàn)在想來如今所獲得作文獎項多半與父母當年的安排不無關系。

不管怎樣,我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宿命論的觀點。這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從你呱呱墜地開始,上蒼就給你安排了方向。我出生在一個父母都認可并且接受西方教育的開明家庭,這是一種萬幸的偶然;父母在當時那種條件下能采取寬容但不縱容、放松但不放縱的方式教育我,而不是采取粗暴式的指責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或者溺愛式的一味滿足,這都是偶然;父母挑來作文選可能只是作為一種嘗試,誰也不知道究竟能有什么用。我本可以把它當做一項任務而非興趣、當做一項目的的實現(xiàn)而非過程的享受,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這篇文章存在,但最后的事實是父母的做法成功了,這也是一種偶然。

諸如此類的這一切都是偶然,但是在這偶然的背后卻是必然的能量,那就是興趣和靈感的契合度。人可能會對很多事情感興趣,譬如美食。但并不是每種興趣都能激發(fā)自己的靈感,比如愛美食者眾,成為美食家或者高級大廚的則寡。愛迪生說成功源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但他的下半句長久被人忽略,那就是“這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一種蠱惑。每個人的成功經(jīng)歷都是一個私己的過程。成功不可復制,但可以借鑒。

高一和高二時:通識并且思考

高中的生活尤其是高三的生活在當時的我看來有時的確苦不堪言;高中的生活尤其是高三的生活在如今的我看來確實歡樂無比。人真的是只很奇怪的動物,在現(xiàn)實中遇到不滿,就會回到記憶的床頭柜扒一扒以前的事情,突然發(fā)現(xiàn)那時的痛苦在如今卻斗轉(zhuǎn)星移變成了快樂,而如今的快樂在那時可能意味著苦楚。

剛進高中時的我渾身上下充滿稚嫩的氣息。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也許是由于家庭民主的氛圍而給我的一種“寬松感”的假象,走在學校小徑上的我絲毫沒有覺察出任何危機感和緊迫感。那時的我對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想嘗試。而寬容的父母也并未橫加阻攔,而是與我商量、討論。當別人目的明確地忙于文理分科繼而只專注于自己所選的那個狹窄的道路時,我在忙于文理貫通?,F(xiàn)在想來凡事都有兩面性,當別人專注于一科有限的知識時,我在研究我喜歡的數(shù)學、可愛的物理、奇妙的計算機編程和網(wǎng)站設計等等。由于知識的局限性,別人在考試中分數(shù)比我高很多,這不足為奇。但那段時間我卻真的感受到了那種在不同學科看似不同卻又能找到交點的奇妙路程中的愉悅。后來學校組織了數(shù)學競賽,我拿了一等獎;組織了物理競賽,我拿了二等獎;甚至連初中時比較弱勢的生物經(jīng)過我的努力也拿到了三等獎。而文科方面除了投稿外似乎獲獎更多。

說這么多并不是為了彰顯自己輝煌的歷史。上了大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原本只關注于文科或者只關注于理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雖然高中時代我的成績與最優(yōu)秀者有段距離,但人的目光不能如此短淺?!皶接脮r方恨少”,多儲備點知識,這對于自身將來的發(fā)展大有裨益。

現(xiàn)實中的教育體制人為制造了文理分科,將原本互為一體的知識體系強制剝離。可以想象,如果高考沒有綜合科目考試的話,文理科不同考生甚至可以“老死不相往來”。這種知識體系上的隔離造成了考生多角度思考能力的缺失,人文或者理性思考能力的欠缺。文科生缺乏理科生的嚴謹,而理科生在某種程度上又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這在高中整齊劃一、步調(diào)一致的大背景下可能暫時得以隱匿,但是在相對較自由的大學,這種隱匿將漸漸浮出水面。有些本來是學理工科的同學高考時填報文科專業(yè),到了大學就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不適應性。本來訓練出愛做數(shù)理題的學生進入文科專業(yè),發(fā)現(xiàn)沒有習題可做,甚至根本就不用做,而他們“讀詩”的情愫沒有培養(yǎng)出來,因而整日游戲娛樂,荒廢了不少時間。

如果說以前的時代資訊和網(wǎng)絡不如如今這么發(fā)達,專注于一科可能會出成果??墒墙裉斓纳鐣兏锼俣热绱酥欤钣袧撡|(zhì)的領域往往是學科交叉點。如果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局部而不知全局,那無論對于國家還是個人的發(fā)展都是不利的。

高中時代的我對于其他方面涉獵較多,雖然暫時看來“浪費”了很多時間,與高考的指揮棒不相符——盡管現(xiàn)在高考的態(tài)度在不斷寬容,但我覺得考試失利是一時的,人的目光應該放得長遠一點,成績可以追趕而上,但是個人身上的那種氣質(zhì)或者說文學和科學素養(yǎng)的丟失卻是很難彌補的。試想,書香門第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女孩子和紈绔子弟家好吃懶做高傲自大的大小姐固然可以穿同樣一件旗袍,但是旗袍背后的氣質(zhì)必定是不同的。例子雖然不雅,但是道理相通。

基于現(xiàn)實的大環(huán)境,我們要理解并且要相信的是,個人是無法與體制相抗衡的。我們能做到并且所花成本較低的就是遵從這個固有模式。也許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這很正常。人到了高中甚至畢業(yè)班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但在現(xiàn)實情況下反抗體制是得不償失的。合理的自由表達的機會會給你,但不是在高中。但是,我考慮的是,高中的同學們能否主動涉獵點課本之外的知識呢?可能你會覺得沒有用,甚至浪費時間,但從知識體系的完整角度來說,我還是建議大家應當了解不同科目的基本知識。沒必要熟稔于胸,但要有必要的知識儲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