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陸九淵(2)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張在軍


陸九淵的教育方法論反映了他心學的理論特色。

1存養(yǎng)、剝落、減擔。這是陸九淵道德教育與修養(yǎng)的理論。他認為學修養(yǎng)之道路,“不過切己自反,改過遷善”。存善、剝落、減擔是反省內求的方法。存養(yǎng),即“自存本心”。認為“存養(yǎng)”的方法抓住了德育的根本,是一種提綱挈領的“簡易功夫”。他還主“行”的思想,認為存養(yǎng)應從日常做起。剝落,即解除“心蔽”。他說:“將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間害”,“人心有病,須是剝落”。陸九淵所指的剝落,主要是指格除物欲,恢復本心固有的清明。陸九淵還認為,剝落是需要借助師友的啟發(fā)幫助的。減擔,即減輕負擔。陸九淵認為“心蔽”有兩種:“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賢者智者之蔽在于意見”。意見特指那些偏頗無益的教條與成見。減擔,就是除去有害的知識對本心的蒙蔽,減輕無用的知識對精神的壓力。

2整體明了。陸九淵認為,本心是一個具有根源性的精神實體,是萬物的本源,因而對本源的認識就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地不斷積累,而是通過直覺或“靈識”從整體上去體認。他說:“人這為學甚難……非靈識,此理如何解得?!膘`識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除弊自省,突然會“是非取舍,蓋有隱然而遁,判然而明,決然而無疑者矣”。這既有些神秘色彩,也有些類似于心理學的靈感、頓悟和完形思維,是頗有研究價值的。他反對朱熹的“博而后約”,即先博覽群書,然后抽象出簡約的一般性結論的讀書方法,即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而是主張“約而后博”,即先認識本心這個一般性、概括性的宇宙法則,然后再推而廣之,體認個別的事事物物,即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方法。從而達到“理皆是,一明皆明”的認識目標。

3優(yōu)游讀書。陸九淵是不重視圣賢之書的。他認為圣賢與我同心,只是“先得我心”而已。只要“切己自反”,六經皆在我心中,因而說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茍本知,六經皆我注腳”的震世之言。

但他并不一概反對讀書,說: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認為自己讀書“只是比他人讀得別此子”。所謂“別此子”,一是不同于朱熹“字求其訓,句索其旨”的讀死書。認為只要心正,“雖不曾識字,亦自有讀書之功。”

二是讀書不能只從字面上解文義,而應血脈上求精髓。他說:“只以曉文義為是,只是兒童之學”、“所謂讀書,須當明物理,揣事情,論事勢。且如看史,須看他所以成,所以敗,所以是,所以非處”。三是讀書不可貪多求快,而應精熟為貴。他認為,“若如此讀得三五卷,勝三萬卷”。四是讀書不必窮索,而應以優(yōu)游涵泳,久自得力。他說:“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不可草草。所謂優(yōu)而柔之,厭而飫之,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的道理。”還說:“學者不可用心太緊,深山不寶,無心于寶者得之?!边@種優(yōu)游讀書,自然而化的學習主張是很有道理的。

1深思置疑。深思置疑是陸九淵優(yōu)游讀書思想的深入。陸九淵指出,思考的方法,要切近自然,即聯(lián)系自身實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反復思考,借助已知而解不知。他認為思起于疑,說“學問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庇终f:“疑而后釋,屯疑之極,必有汲汲遑遑,不敢頃刻自安之意,乃能解釋?!本褪钦f困頓疑惑到了極點,就會引起刻苦的思考,直至疑釋頓解,增長知識。

2注重心教。陸九淵認為心教是教學的根本。他說:“某平時未嘗立學規(guī),但常就本上理會,有本自然有末……今即于本上有所知,可略略地順風吹火,隨時建立?!毙慕痰姆椒?,一是知心識病,即了解人的心理狀況或思想毛病。陸九淵就善于洞悉學生心中的隱情,能幫人剖析其心理狀況,根據人的某些心理特點而推知其全部的為人。知心識病是提高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前提條件。二是情緒感染,即教學要“從肝肺中流出”,要“就血脈上感移”,從而達到以情感人,以心換心的教學目的。他說:“吾與人言多就血脈上感移他,故人之聽之者易,非若法令者這為也”,這種心教的魅力很大,他不立學規(guī),學生便能儀容莊重,相觀而化,這就是心教的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