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醒來后我們相親相愛

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 作者:張在軍


鮑爾吉·原野

從小生活在中國,曾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把《水滸傳》翻譯成英文,書名改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書名的置換,反映出賽珍珠這樣的感受:在一部描寫中國農(nóng)民起義以及被招安的小說里面,比殺戮、謀略、情愛更讓人傾心的是兄弟之情。水泊梁山的好漢,有名有姓108人,他們同生共死的理由只有一個:兄弟。

兄弟情被中國人稱為手足情。手足的比喻或許會讓外國人費解,但中國人,特別在大地上耕作過的人眼見心知。手和腳一起勞碌,一同苦樂。前路有荊棘,足與手哪一個繞得過?血淌在掌上和腳下有一樣的痛楚。把兄弟定位于肢體關(guān)系,是中國式宗法倫理的一大發(fā)明,當(dāng)然它來自儒家的教義?!靶敝?“悌”,即說兄弟之間友善的、不棄不離的、訂之于終生的親情。在中國人心中,兄弟情是大事。大到什么程度?僅次于侍奉父母,是不可回避的做人的根本之一。

在漫長的農(nóng)耕社會,什么能夠抵御饑荒、病患、兵亂?實話說,什么也抵御不了。但家庭團結(jié)穩(wěn)固,特別是以血緣相系的大家庭和諧一體,或可保全在災(zāi)變面前破碎的生命與利益。于是,在舊時的大家庭,當(dāng)老人賺得一些田產(chǎn),養(yǎng)育一些子女之后,思慮的大事是讓兒孫住在一起,不分家。不分家,實為不分情,在財產(chǎn)共有的基礎(chǔ)上浸潤血脈的信息。所謂大屋和祖屋如同一個大缸,兄弟乃至妯娌一并泡在家族的酒漿里,情分抵達筋骨,氣味相投。

這種情形,在“五四”時期被視為封建守舊,曾被聲討砸爛。然而,在當(dāng)時社會保障樣樣破敗的境況中,父母衰老、兄弟離散,遇到當(dāng)頭之禍去找誰幫助呢?小家庭不堪摧折,還是兄弟更有力量,因而砸不爛。

于是,中國社會誕生出一種奇特的倫理關(guān)系,即“友道”。它是從儒家的兄弟觀念延伸到社會的一種親密紐帶。這個道又是什么?姓氏不同,血緣不同,籍貫不同,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也不一定相同,但變成兄弟,他們完全可以像親兄弟一樣披肝瀝膽,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

梁山好漢幾乎每人都有一樣優(yōu)異的本領(lǐng),共同點是“好”。在大宋王朝,“好”沒有什么出路,因為世道太差。所以每個人都被“憋”住了,人人都是死棋。抱成團之后,他們才舒展。除了“好”之外,他們第二個鮮明特征是“漢”。漢者,男人也,大丈夫也,其核心含義不在于性別,而在于義。

“義”在儒家思想里不及“仁”的地位高,但在民間,義比仁的影響大得多。它民間,它潛藏,它血性,它召之即來,它服從公理,它甚至是神秘的巨大能量。

梁山人氏“好”而“漢”之,他們未必個個本領(lǐng)卓絕,宋江就是最沒本事的一個。但結(jié)為兄弟,能力讓位于情誼,只要講義氣就足夠了。因為中國人心目中的 “兄弟” 訴諸感情,寄托于心靈。雖然自己有親生兄弟,但渴望更多的兄弟,并以親兄弟事之。兄弟可以多到不限數(shù)量,廣至四海之內(nèi)。這種關(guān)系的靶標(biāo)是消弭分裂,趨同和諧。人們從中看到,中國文化中感情力量的巨大。

友道是一種大道。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一旦結(jié)拜了兄弟之后,比同僚更講仁義。沒有“仁”,大家做事就缺少見容于社會的道德準(zhǔn)則,聚合不到一起。而沒有“義”,互無相助,就稱不上兄弟了。

不要認(rèn)為“兄弟”只存在于古代,只存在于底層,只存在于黑幫當(dāng)中,決非如此。如今的大學(xué)生共居一個寢室,也排老大、老二……畢業(yè)多年,他們也以此相稱,感情篤實。這些兄弟們并非仰慕座次,而是渴望親情,渴望在有限的血緣內(nèi)的兄弟之外擴展更多的手足之情,為之愉悅與悲傷,為之奉獻與奔走。他們什么也不圖,只為那個彼此的稱呼:兄弟。

泰戈爾說:有一次,我夢見大家素不相識,醒來后,才知道我們原來相親相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