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出于規(guī)避損失的目的,投資者才紛紛選擇將賠錢的股票、基金繼續(xù)持有下去。1998年,美國一項對投資者的調(diào)查表明:個人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比持有贏利股票的時間長。
巴菲特曾說:“成功投資的第一條要訣是不要虧錢,第二條是別忘了第一條?!蓖顿Y,首先是不虧錢,然后才是賺錢。巴菲特的投資之道正符合幸福投資的哲學,“損失規(guī)避”意味著,在投資中要想提升幸福度,正確的操作策略應是:寧愿少賺一些利潤,也要盡量避免虧損,也就是所謂的“炒股好比吃甘蔗,只取中間一截足矣”。
“輸間廠”的悲劇
面對贏利,投資者會變得非常保守,那面對虧損呢?
當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tài)時,反而會極不甘心,寧愿承受更大的風險賭一把。也就是說,處于損失預期時,大多數(shù)人會變得甘冒風險,這稱為“反射效應”。
你手中的股票或基金,曾從30元跌到10元嗎?這樣的情況多不多?你遇到過多少?你是不是經(jīng)常死捂著虧損的股票呢?
牛股,秦先生很難抓到。但他手中卻不乏從30元跌到10元的股票。在很多人看來,秦先生真的是個“倒霉蛋”。
秦先生又被朋友稱為“巴菲特”,原因是他的口頭禪和巴菲特一樣:“投資的第一原則是不虧損,第二原則是牢牢記住第一條?!边@句巴菲特用于表達精選個股的名言,在秦先生這里卻被理解為“不割肉”,一旦虧錢就堅決持有,所以他“很少”虧損。
但這樣卻造成,秦先生經(jīng)常賺錢,但賺的都是小錢;也很少虧錢,但一旦虧錢就是大幅虧損。
對于投資者來說,出售虧損的股票,實際上等同于承認自己犯了錯誤。為避免后悔,投資者會選擇繼續(xù)持有虧損股票,同時指望其出現(xiàn)反彈,從而證明他當初買入的決定多么正確。
在賭場中,“敢輸不敢贏”是賭徒的典型特征,也是賭徒的悲劇根源。賭徒賭輸后,常會增加賭本、愈買愈多,奢望可以反輸為贏;反而在贏利后,就考慮見好就收。賺的時候只賺一點就走,輸起來卻輸?shù)煤芏?,長遠看必輸無疑。
投資者若抱持“敢輸不敢贏”的心態(tài),不管投資還是賭博,長期來看根本沒有贏錢的可能。而成熟的投資者,虧時虧的錢少,賺時賺的錢多,算總賬總能贏利頗豐。
在中國歷史上,項羽就是位典型的“秦先生”。在烏江自刎前,項羽對自己的“投資”(軍事)生涯作了總結: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意思是,我起兵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8年,親身經(jīng)歷了70多場戰(zhàn)斗。阻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我從未打過敗仗,才稱霸于天下。
項羽很有“投資”才能,頗能找出些“牛股”,但其缺陷是不能“宜將勝勇追窮寇”,七十余戰(zhàn)均為小勝。而唯一的一次失敗,卻是場傷筋動骨的大敗,一下“爆倉”,最后落得個“霸王別姬”的悲慘下場。
而劉邦卻是位成熟的“投資者”,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遵守“投資”紀律,懂得控制“倉位”與“止損”。劉邦的“投資”并非百戰(zhàn)百勝,只能說是勝負參半,但其好處是,小負而大勝。最終,劉邦的“業(yè)績”遠遠好于項羽,并最終奪得了大漢江山。
在投資上,項羽是“贏顆糖,卻輸間廠”的典型。
測試:
秦先生很喜歡買彩票,他幾乎每周都會買相同的一組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