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稀缺的黃金更稀缺◎
未來白銀的價格可能僅僅止步于90美元/盎司嗎?以其稀有性來看,不一定,還可能會沖到更高的“山頭”。③
物以稀為貴,這是投資中一條不成文的定律。黃金之所以珍貴,原因之一就是其非常稀缺;近年來藝術收藏品屢創(chuàng)天價,也要歸功于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與偏遠地區(qū)的房產(chǎn)相比,市中心房產(chǎn)價格更高,也得益于市中心房源的有限性。
當初黃金之所以比白銀價格高,部分原因也是其存量比白銀稀少。黃金與白銀1∶17的存量比,直接決定了二者1∶16的價格比。
截至目前,全世界的黃金開采量約為158萬噸,每個地球人大約可以平均分到30克。中國黃金總量大約只有5 000噸,其中包括央行持有的1 000噸左右。④由此算來,中國人均黃金擁有量大約只有35克。與國際平均水平30克、印度人均15克相比,中國人均黃金擁有量僅為國際水平的約1/10,印度水平的近1/5。
全世界的黃金存量少,產(chǎn)品也極其有限,以中國最甚,僅此一點,就可支撐著黃金保持其“金貴”的地位和價格。有這樣一個統(tǒng)計假設:如果每個中國人購買1克黃金,世界黃金價格就可以上漲1倍。
不過,現(xiàn)在如果再以存量定價格的話,按黃金與白銀的存量比率,白銀的價格則應有所改變。
畢竟,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以前相比,黃金的存量有所增加,但是白銀的存量卻像有限的生命一樣,逐漸在減少。
有數(shù)據(jù)表明,世界黃金存量從1940年的3萬多噸,經(jīng)過開采與發(fā)現(xiàn),增加到約158萬噸。70年的時間里,現(xiàn)在已增加到原來的5倍還多。
反觀白銀,則顯得略微“敗家”。1940年時,世界白銀存量還讓黃金難以望其項背,是后者的10倍,有30多萬噸。不過,同樣是在70年后,白銀的存量卻僅僅剩下約3萬噸,為當年的1/10。
70年內,白銀的存量幾乎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是白銀被空氣腐蝕而消亡,而是因為它被廣泛應用到了工業(yè)生產(chǎn)之中。自1942年起,白銀在工業(yè)上的用量就開始超過其供應量。而白銀之所以沒被“用光”,靠的是5 000年積累下的“家底”,依靠這些庫存才勉強能夠維持供需平衡。不過,這種平衡維持不了多久,很快就可能會被打破。
目前,每年白銀的需求量大約比供給量多4 000噸,以需求量不再繼續(xù)增長來保守估計,現(xiàn)有的3萬多噸庫存全部被工業(yè)需求“吃掉”,充其量能夠再維持7年-8年。
可是,存量比白銀多的黃金,極少被工業(yè)生產(chǎn)所消耗,不存在繼續(xù)減少的擔憂,同時,這也是黃金存量反超白銀的原因之一。
就此,以存量計算價格,現(xiàn)在白銀的存量是黃金的1/5,應該說比黃金更稀缺,這更加奠定了白銀價格上升的底氣。
當然,同樣作為資源,白銀與黃金的數(shù)量不能完全決定于存量。除了已經(jīng)被挖掘出來的存量之外,還有大量沒有“曝光”的儲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