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發(fā)展的轉型(6)

道理:中國道路中國說 作者:辛鳴


羅技鼠標,在中國蘇州生產,每年生產2000萬個,這2000萬個鼠標又全部賣到美國去。這就是所謂的兩頭對外。一個羅技鼠標在美國市場上賣40美元,可是這40美元是怎么分布的?首先,在中國加入WTO背景下,得保護知識產權,生產羅技鼠標,使用羅技公司的品牌、專利,就要交專利使用費和品牌使用費,于是交了20%,就是8美元。其次,鼠標到達美國得有一個物流過程,經銷商、批發(fā)商、零售商,哪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錢,就這樣又交出37.5%——15美元給人家。那么剩下的就是中國的嗎?應該是但實際上不是。這個鼠標與其叫“中國制造”,還不如叫“中國組裝”。因為鼠標里面有一些元器件我們生產不了,還得再買另外一家美國公司的,于是又給別人35%——14美元。最后只剩下7.5%,也就是可憐的3美元是中國的。而這意味著中國蘇州先要掏錢從農民手里把這塊土地給征上來,還要掏錢在上面搞開發(fā)區(qū),所有這些錢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稅、企業(yè)的利潤、工人的工資錢以及水電等消耗,都在這3美元里。

這個案例是美國學者提供的。美國學者對中國產品在國際產業(yè)分工中所占的利潤分配額已經高估了很多。實際上,有很多中國產品的利潤連7.5%都到不了。前任科技部長徐冠華就曾經說過,中國目前是世界PC大國,全世界75%的計算機硬件是中國生產的。可是我們是PC大國,不是PC強國,主機、機箱、顯示器等一整套生產下來,我們就得到50塊錢加工費。

難道是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錯了嗎?學過經濟學的同志都知道,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是國際經濟貿易里面最基本的原理。我用一個最簡單的事例說明什么叫比較優(yōu)勢。比如說有張三、李四兩個人,張三特別會做衣服,他的比較優(yōu)勢是做衣服,一天能做五件衣服,又時尚又舒服。李四會做鞋,他的比較優(yōu)勢是做鞋,一天能做五雙鞋,又耐穿又好看。但張三不會做鞋,李四不會做衣服。大家知道人又要穿鞋又要穿衣服。如果兩個人不合作,那么張三花一天做了五件衣服,又花了五天時間做了一雙蹩腳的鞋。同樣,李四一天做了五雙鞋,也花了五天做了一件難看的衣服。兩個人一合計,為什么不合作???于是,張三專門做衣服,李四專門做鞋,結果還是六天時間,張三有30件衣服,李四有30雙鞋,一件衣服換一雙鞋,張三、李四各有了15件衣服、15雙鞋。社會財富得到極大的增長,張三、李四的福利得到極大的改善,靠的就是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分工合作。

那么,為什么中國運用比較優(yōu)勢原理參與國際競爭時得到的卻是很可憐的收入呢?原因在于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里用于交換的勞動價值必須處于同一個層面。就是說,張三做件衣服的勞動可以跟李四做一雙鞋的勞動進行等價交換。但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中,不同勞動的價值發(fā)生了像原子一樣的裂變,勞動價值差異是天壤之別。中國一個打工者一天干十七八小時下來能拿到25塊錢人民幣,已經很高興了,他能跟比爾·蓋茨干一天去比嗎?網上有個笑話,假設比爾·蓋茨一不留神從口袋里面掉了100美元到地上,他是不會彎腰去揀的,因為彎腰的這兩秒鐘里,他能創(chuàng)造2000美元的價值。同樣都是勞動,為什么有的勞動那么值錢,有的勞動那么廉價?因為勞動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如果中國永遠滿足于這種低層次的為國際社會打工的角色,那么結果會是什么樣?世界打工者這個地位,讓中國在國際社會能得到什么?現(xiàn)在國家的地位已經不完全靠武力來決定了,更多的是由其在國際產業(yè)結構中的分工地位決定。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在國際產業(yè)發(fā)展中占領制高點,那么我們有可能越發(fā)展越可憐,越發(fā)展越成為世界的最底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