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早期,這種變化隨處可見,尤其在中國東部沿海或沿江城市中。城市道路鋪了磚,人力車興旺起來。不久之后有軌電車也出現(xiàn)了。穿著新式制服的警察維持治安,執(zhí)行衛(wèi)生監(jiān)管,向商店收稅。有了街燈之后,商業(yè)活動延長到夜間,百貨商場成為新的商業(yè)街區(qū)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政府扶植建立商會,對新式工業(yè)—特別是紡織、鋼鐵和采礦業(yè)—提供貸款和免稅優(yōu)惠。這一時期也是中國首次大規(guī)模建設鐵路的時期。此前官員曾抗拒這種新式交通工具,擔心它會讓馬車夫和船夫丟掉飯碗,便于外國軍隊侵入中國內地。從今日的標準看,上述成就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但鐵路線畢竟將北京、上海和武漢連在了一起。與此同時,日本和俄國正拼命在東北修建鐵路。
最關鍵而劇烈的變革發(fā)生在政治體制上。六部被現(xiàn)代意義的“部”取代,并增加了外交、交通和教育這三個極其重要的政府機構。日本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不僅是近代亞洲國家第一次戰(zhàn)勝歐洲國家,更是憲政對專制的勝利。日俄戰(zhàn)爭后,新生而富有影響力的中國出版界立即大聲疾呼要求進行憲政改革,他們力圖啟迪民智,推動開放政治體制以便讓更多人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清廷在派出的使團考察外國憲政歸來后發(fā)布上諭,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到1909年,已有地方參議會和省上諮議局選舉。1910年,全國資政院在北京召開。這些議會雖然只備咨詢,卻是由受過良好教育、有名望的地方人士組成,他們積極號召加快轉變到憲政政府,且頗有影響力。
正當新政改革顯現(xiàn)進步成果之時,1908年11月,被囚禁的光緒皇帝和久居權力寶座的慈禧太后接連兩天相繼死去。光緒皇帝25歲的胞弟載灃接過大權,充當其子溥儀的攝政王。毫無經驗的攝政王無法領導改革的艱難歷程。當朝廷需要有決斷力的領袖時,他猶豫不決;當形勢所迫需要靈活處理時,他又頑固不化。1907年,滿族巡撫恩銘遭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刺殺之后,要求取消滿漢分別的呼聲如潮水般涌現(xiàn)。這些要求包括解散八旗軍,取消對滿族人擔任官員的優(yōu)待,改革婚姻習俗,鼓勵滿漢通婚,不再要求男性剃發(fā)梳辮。辮子是滿族強加于漢族最明顯的習俗,被外國人嘲笑為“豬尾”,身在國外的中國激進派常以歐式短發(fā)表示抗議。慈禧太后曾支持上述改革建議,但載灃掌權后卻未能壓制禮部的保守派以推進改革,而禮部正是負責制定滿漢習俗融合細節(ji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