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里規(guī)定上午練到11時,鄧亞萍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guī)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每天訓練,鄧亞萍都是最后一個走,等她回到宿舍,隊里的就餐時間已經(jīng)過了,她只得自己用電爐煮面吃。直到后來有一次,張燮林教練查房時才了解鄧亞萍為了加練吃不上飯的情況,他向領導匯報后,鄧亞萍的晚飯問題得到解決---特許她與每天練得很晚的體操隊一起吃晚飯。
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從頸到腳,鄧亞萍身體很多部位都是傷病。運動醫(yī)學專家曲棉域曾給鄧亞萍作過檢查過,令他也沒想到的是,賽場上虎虎生威的鄧亞萍從脖子以下幾乎全都有傷。那時,為對付腰肌勞損,鄧亞萍不得不系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jié)脂肪墊腫、踝關節(jié)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只好忍著,實在痛得利害了就打一針封閉。
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鄧亞萍獲得女單冠軍后在攝像機前泣不成聲地說:"太難了!"這一聲感嘆令所有人都為之動容。張燮林教練說:"像鄧亞萍這種倔強的人,我還從未見過。她的苦練精神使人感動,讓人懾服。"回首往昔,鄧亞萍感慨地說"要想打好球,先要做好人。球場上的勝負不完全取決于技術,而是人的精神氣質。"
小學學歷的她三級跳遠躍升為國際體育專家
成功的事業(yè)需要規(guī)劃,完美的人生也需要正確的規(guī)劃。對于從小便放下書包拿起球拍、只會打乒乓球的鄧亞萍來說,規(guī)劃人生就代表著舍棄和重新開始,以及需要為此含辛茹苦的付出。
亞特蘭大奧運會以后,鄧亞萍登上了她乒壇生涯的巔峰。身處絕頂,鄧亞萍有了些迷茫。在迷茫中她不斷思索,終于悟出,觀眾看球賽不僅看誰得冠軍,還從運動員身上得到啟發(fā)和鼓勵;而自己打球也不能僅為得冠軍而打球,生命里應該還有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于是,鄧亞萍萌生了去上學的念頭。鄧亞萍上學的申請得到了國家體委的批準,清華大學向她張開了歡迎的雙臂。鄧亞萍本來想專門學外語,但是清華大學沒有外語系,最后她選擇了經(jīng)濟信息管理專業(yè)。學校根據(jù)鄧亞萍的實際情況制定了3個階段的主修課程。第1階段學英語,第2階段學中文,第3階段學經(jīng)濟管理。因為大學現(xiàn)在都是學分制,所以她可以學一門,結業(yè)一門。
1997年11月,懷著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鄧亞萍邁進清華大學的課堂,成為當時少有的幾個走進大學的現(xiàn)役球員。老師想看看鄧亞萍的英文水平,讓她寫出26個英文字母。費了一陣心思,鄧亞萍大寫連小寫一塊算上,總算寫出來那26個字母。一方面,鄧亞萍是大名鼎鼎的乒乓國手,一方面她對于英語知識又是如此的貧乏。從一個無比成功的事業(yè)領域走到另外一個要從頭開始的領域,從頂峰的高點到一個最低點的落差,令那時的鄧亞萍無法接受。她陷入困惑,一時間,她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找回自信。聰明的她終于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與同學們相比,自己的學習基礎是差很多,但十幾年來轉戰(zhàn)世界參加一個個重大體育賽事的經(jīng)歷,尤其是對意志的鍛煉以及養(yǎng)成的堅韌不拔的氣質,又都是一般同學所沒有的。這樣一比,鄧亞萍感覺自己與同學站在了一個起點上。
那時,聽老師講課對鄧亞萍而言無異于天書,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要強的鄧亞萍并不給自己找理由和借口,她將在球場上的斗志轉移到學業(yè)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上課時,她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筆記,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鄧亞萍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3個第一---從課本第1頁學起、從第1個字母、第1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那段時間她每天5點鐘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與朋友的聚會及無關緊要的社會活動,就連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shù)也大大減少。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會話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顧語音室,還買來多功能復讀機。由于總是一邊聽磁帶,一邊跟著讀。同學們跟她開玩笑:"亞萍,你成天讀個不停,當心嘴唇磨出繭子呀!"由于學習太過辛苦,那期間鄧亞萍脫發(fā)很厲害,但多年闖蕩賽場的她堅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除學習之外,鄧亞萍每周還要3次往返幾十里路到國家隊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讓英語學習盡快有一個突破,1998年2月,在清華大學經(jīng)歷了3個多月與老師一對一"家教"式的英語課程之后,在老師的建議下,經(jīng)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準,2月26日,鄧亞萍作為清華大學交換生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突擊學習英語。
異國求學,對鄧亞萍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于國內(nèi)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留學生。初到英國,衣食住行全要自理。當鄧亞萍第1次穿著防雨運動衣,騎著自行車到學校時,許多同學都為世界冠軍還騎自行車來上學而感到不解。有一次,鄧亞萍想到郵局給家人匯錢,可看著那張滿是英文的郵寄單,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填寫,只有悻悻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