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他人內(nèi)心的9大技巧
在進行全方位洞察時,除了需要正確的態(tài)度之外,還要運用一些技巧,才能讓洞察的效果更好。這些技巧包括:
一、分析別人言行舉止的出發(fā)點
有時候,人們的言行舉止看上去一樣,但由于出發(fā)點不同,性質(zhì)也就不一樣。
這樣,我們就要去思考: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他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所以,全方位洞察的第一項任務(wù)就是弄懂對方說話或行為的出發(fā)點在哪里。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說每句話、做每個動作都是有原因的,不會是無目的的。他說這番話和做這一系列事情的目的,就是他的出發(fā)點。比如,他可能想被認可、需要被愛、需要被理解、證明他說得對、給自己找個借口等等,不勝枚舉。
掌握了出發(fā)點,就等于掌握了對方的第一手資料,整個洞察的過程就會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可以說明出發(fā)點的重要性。
甲乙二人是好朋友,合伙做生意因錢財而產(chǎn)生矛盾,最后不歡而散。突然有一天,乙將甲告上法庭,說甲污蔑他是賊,偷了甲的錢,而且還四處散播:乙不光偷了甲的錢,還偷了別人的錢和東西。
甲被傳喚到法庭后,便否認所有的指控。他反復(fù)為自己辯護,說自己只說過這句話:“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法官又傳證人出庭,六個證人都證明甲只說了一句話:“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此時法官發(fā)現(xiàn),每個證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不同,從意思上能說明甲真的污蔑了乙,但在文字上卻抓不到任何證據(jù),因此法官當庭釋放了甲。
下面,我們把甲分別對六個證人說“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的出發(fā)點剖析如下:
1.“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出發(fā)點——證明自己清白的同時,暗示有其他人說乙偷了我的錢)。
2.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出發(fā)點——證明自己守口如瓶,同時暗示別人:乙偷了我的錢)。
3.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出發(fā)點——我的錢被人偷了,讓大家懷疑乙)。
4.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出發(fā)點——乙對我的錢做了手腳)。
5.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出發(fā)點——乙偷了其他人的錢)。
6.我沒說乙偷了我的“錢”!
(出發(fā)點——乙偷了我的東西)。
甲在不同場合跟不同的人說這句話時,所采用的語氣、神態(tài)、聲調(diào)和強調(diào)字的重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含義也就各不相同了。
二、洞察別人的情緒
情緒中攜帶著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信息,而且人每時每刻都會有情緒,即便是平靜也是一種情緒。
通過別人的情緒,你可以迅速洞察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對方對你真實的評價是什么。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誤解別人的意思,也才不會誤解別人眼中的自己。
三、100%接收別人的“暗藏之機”
普通人總是容易把別人的話或者做的事情,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理解。這樣的洞察,就是選擇性的洞察。如果取這樣的方式,我們就容易錯過很多重要的信息。
對我們來說,在洞察他人的時候,應(yīng)該先把自己的標準放下,像電話的聽筒一樣,先把所有的信息全部接收進來,再通過我們后面介紹的其他方法進行整理、區(qū)分和取舍。
四、巧用沉默
如果我們總是急著表達自己,不停地說話,不停地做動作,我們就很難讓別人覺得有機會表達。只有令自己閉上嘴巴,靜下心來,保持沉默,同時維持靜止的狀態(tài),你才有機會洞察到別人和周圍的環(huán)境。
在洞察別人的時候適時地保持沉默,能夠給別人營造一個暢所欲言的空間。讓別人無所顧忌地評價你,你才能夠得到一面真實反映自己的鏡子,而不是哈哈鏡。
五、用肢體語言引導他說出內(nèi)心的秘密
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對方反饋的誠意,才能讓別人表達對你的真實看法。
在必要的時候,你可以輕觸對方的手臂和肩膀,輕拍對方的手背,這都表示你對對方的支持、鼓勵和自己在用心接受對方傳達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