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反腐重塑共產黨形象(2)

中國新政 作者:紀碩鳴,周東華


反腐敗促民生兩手抓

一連串反貪懲腐案件的處理,雖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也鼓舞了黨心民心,更提振了法治信心,但是,反腐倡廉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因為既有的反腐成績距離共產黨自身制定的純潔性、先進性的標準還相去甚遠。不過仍可以說,2006年是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反腐倡廉”的一次新突破,是共產黨自身糾錯并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一次最新檢驗。三年多前,胡溫新政伊始即遭遇“非典”侵襲,反映的是自然災害背后的惡劣社會環(huán)境,是各級政府的行政腐敗的暴露,胡溫嚴刑峻法,全力整頓北京市及衛(wèi)生部,上下撤換千多名干部,取得突破。三年后,再度重拳出擊,借“反貪懲腐”,整治構建和諧社會背后隱蔽的惡劣政治環(huán)境,凝聚全國人民的反貪懲腐共識和老百姓對黨信賴的力量。

自2006年上半年開始,中央開始“空降”紀委書記到地方,到2007年12月,京津滬三直轄市紀委書記易人,更多省份的紀委書記則為異地交流任職,就此中央不僅掌控了地方黨委紀委書記的“提名權”,而且更借此增加了地方黨委紀委書記的獨立性。

這一“紀委現象”被認為是伴隨著2006年各級地方黨委換屆,“紀委書記”一職退出同級黨委副書記職位后的一項重大改革,為高層加強反腐、整頓吏治做好了組織和人事上的準備。而京滬這兩個最重要的直轄市同在此輪調整中開創(chuàng)了中紀委常委任職地方紀委的先例。隨著紀委書記異地任職等制度的常態(tài)化,黨的反腐倡廉工作更有實效,更具可操作性。另外值得提及的是中央“巡視制度”的建立與隨之發(fā)揮的作用。在已“落馬”的眾多省級官員中,就有不少官員的腐敗問題是在“巡視”中暴露的。

自2003年胡溫新政以來,始終牢牢把握著兩方面工作,一是民生,以民為本,突出科學發(fā)展,強調社會和諧,倡導社會公平,維護法治正義,更深入民眾,以宏觀調控穩(wěn)定經濟,這一切都是站在大眾百姓的立場,關注的是一個時代的轉換,要從傳統(tǒng)的粗放型發(fā)展模式轉向科學的資源節(jié)約型發(fā)展模式;使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普惠大眾的共同富裕;以寬松祥和的和諧社會環(huán)境,讓中國的老百姓感受到一個嶄新的改革開放新氣象。一是反腐,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為主旨,在中國政治體制及法治建設尚待進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嚴肅黨紀黨規(guī)和完善黨內檢查的制度,以痛擊黨內貪腐者,預防和攻破權、色、錢交織而成的黨內黨外、官商勾結的新堡壘。

2007年1月10日中紀委結束了第七次會議,繼續(xù)延續(xù)2006年的反腐高壓態(tài)勢,并保持對高級官員的嚴密監(jiān)督,而黨的最高領導人亦著重強調改變包括生活作風在內的官員作風以抑制腐敗。全會公報指出,將繼續(xù)“嚴肅黨紀國法,保持查辦案件工作力度”。

自十六大始,每次中紀委全會,胡錦濤總書記均出席并作講話。此次中紀委全會的一大重點是,胡錦濤從轉變官員作風入手,強調預防。胡錦濤講話中要求“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之中”。如果考察近三年來的中紀委全會,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出新一屆黨中央的反腐的路徑:2005年的第五次全會強調加大預防力度,會議前一周出臺了中共建黨以來第一個“關于建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實施綱要”,被認為首開腐敗懲防體系的制度性先河;2006年的第六次全會,胡錦濤重提學習黨章的重要性,強調從根本上樹立黨章觀念;2007年的第七次全會,則要求實現領導干部作風轉變,從而有效預防腐敗。特別強調要“認真執(zhí)行黨內監(jiān)督條例,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