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王知道,自己在世的時日不多了。而且大清這艘破船將駛向何方,他這個局中人可能看不清楚,但是他能感覺到,朝政明顯失衡了——當(dāng)權(quán)的滿洲人全是平庸之輩:
軍機領(lǐng)班禮親王世鐸,除了拍馬屁還是拍馬屁,他最大的政績就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高潮階段,把馬屁也拍到高潮,前方打得多熱,他在后方給老太后辦六十歲的生日大典就有多熱。當(dāng)然,這個人還有個特點就是沒有脾氣,跟誰都沒有黑過臉,沒說過重話,所以宮內(nèi)左右都說他是好人。這好人每日入值最遲,散值最早。遇事則模棱兩可,毫無措置。
總理衙門領(lǐng)班是慶親王奕劻。十年前奕訢被罷免后,奕劻擔(dān)上了總理衙門大臣之職,封慶郡王。海軍衙門建立后,又會同醇親王奕譞幫辦海軍事務(wù),由于給老太后辦六十歲生日大典有功,晉封慶親王。也成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他所謂的有功,就是會同奕譞挪用海軍衙門的經(jīng)費給老太后修頤和園。
甲午戰(zhàn)爭后期,這些滿洲庸臣都站在老太后一邊,由原先的不反對主戰(zhàn)轉(zhuǎn)向了主和;至于漢族大員,除了李鴻章,其他人大都站在光緒帝及其帝師翁同龢一邊,做了鐵桿主戰(zhàn)派。奕訢為此憂心,他認為翁同龢勢力過大,對光緒的影響過甚,慈禧太后對此也很不滿意。于是他與太后合謀,弄個有能力的滿人入值軍機,對翁同龢進行牽扯。最后他們相中了兩個人,剛毅與榮祿。
怎么說呢,剛毅作為一位滿洲大員,在漢族士大夫眼中是一個笑話,說話的時候滿口跑江湖,跟個黑社會似的,卻老想掉書袋,一掉一堆錯別字,引得大家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比如“追奔逐北”,他愣給人改成“追奔逐比”,認為敵人逃跑的時候,不可能只往北跑,為什么就不能往東西南三個方向跑呢?于是奕訢與老佛爺選中了榮祿。榮祿是滿洲官員中最聰慧的一位了,但他的聰慧卻更多的表現(xiàn)在明哲保身方面。他不想蹚軍機處那渾水,更不想卷進南北清流之爭和滿漢之爭中去,超然局外的李鴻章就是他的榜樣,所以他自己要求做直隸總督。奕訢與太后滿足了榮祿的愿望,只好派剛毅同志入值軍機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親王病歿,臨終前,憂心忡忡地要求親臨省視的載湉侄兒遠離廣東小人,同時大罵甲午戰(zhàn)爭中力主開戰(zhàn)的帝師翁同龢:“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說明,老六還是比較清醒的。
之九:家事也一塌糊涂!
奕訢死后又光榮了一番。一方面,謚號曰“忠”,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另一方面,賞親王世襲罔替。這回他再恭,也沒法拒絕了!而清宗室中,能謚個“忠”字的,也就另一個著名的小叔子多爾袞了。但這一切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死前的奕訢,內(nèi)心凄涼,國事一塌糊涂,家事也沒好到哪里去,兒女們是他心中永遠的痛:兒女多早殤,僥幸活下來的卻又不爭氣!
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澂、次子載瀅、三子載濬、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澂襲貝勒,自小天資聰穎,擅長詩文,稍大后卻胡作非為,甚至領(lǐng)著同治逛窯子。兄弟兩個竟成性病病友了。光緒十一年(1885年)載澂病死。載澂發(fā)病期間,奕訢甚至不愿進屋看他一眼。下人用父子情面哀求,奕訢進了屋,可是一看快要氣斃的兒子依然一身外出尋歡的黑衣,黑衣上繡著成群的蜘蛛,頓時火起,對著兒子大罵:就這樣子,還是死了的好!
乃父如此一罵,載澂立馬兒蹬腿而死!享年28歲??蓱z的孩子,做高干兒子也是“杯具”?。?/p>
另外一個兒子載瀅,過繼給了奕訢的弟弟——老八鐘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他還有四個女兒,其中二女幼年早喪,大女兒被封固倫公主,后辭去“固倫”名號,改封榮壽公主,長在宮中伺候老佛爺,人稱大公主。
據(jù)說,奕訢生前曾多次發(fā)過“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園”之嘆。據(jù)《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欽差大臣都統(tǒng)勝保,住東城方家園。籍沒后,賜與承恩公桂祥。”所以奕訢所謂的方家園,乃慈禧娘家代稱,暗指慈禧。
奕訢發(fā)出這種感嘆也是正常的。他是愛新覺羅家最優(yōu)秀的男性代表了,斗了一輩子,也沒斗過方家園的這位小女人,大清氣數(shù)盡了!而他自己,死得也太不是時候了。如果多活兩年,第一,對于廣東小人康有為的一路狂奔能有所遏制。第二,對于義和團亂中華、八國聯(lián)軍進中國也能有所防備。當(dāng)然,個人之長難補組織與技術(shù)之短,天朝命數(shù)已盡了。
老六的一生只不過說明,天朝運作的機制就是劣幣驅(qū)逐優(yōu)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