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張作霖得到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機會——他在岳父的幫助下,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二十人的保安團,他擔任團長。張作霖在管轄區(qū)內很守規(guī)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賣力地維護治安。沒多久,這個地區(qū)的匪患得到了極大遏制。張作霖得到了村人的交口稱贊,他由此聲名鵲起。漸漸地,他管轄的范圍逐漸擴大,達到了二十多個村子。
幾年后,社會秩序逐步穩(wěn)定,張作霖苦心經營的勢力范圍也有所擴展。就在這時,他接受了官府的“招安”,當了一個營長。他的隊伍亦移駐新民府,負責地方治安,并兼剿胡匪。
就這樣,張作霖由一個民團武裝的頭目搖身一變,成為了政府官軍的軍官。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此,依靠這支武裝,他便平步青云,扶搖直上。
張作霖為人機敏,長于計謀。1904年2月,在我國東北爆發(fā)了臭名昭著的日俄戰(zhàn)爭。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東北展開廝殺。而無能的清政府竟然宣布遼河以東為戰(zhàn)區(qū),以西為中立區(qū)。
可是戰(zhàn)爭一打響,哪還有什么中立區(qū)?
處在遼西的新民府是個重鎮(zhèn),盤踞在此的張作霖除了要維護境內的治安外,還在盤算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向外擴張。他的原則是誰給我好處,我就幫助誰。
一開始,俄軍強大,他就接受俄軍的槍械和金錢,幫助俄軍打日軍。
后來日軍扭轉了局勢,他被日軍俘虜,差點被處死。但由于他同日軍簽訂了誓約,“立誓援助日本軍” ,張作霖撿回了一條小命。也正是從此開始,張作霖同日軍攀上了關系。
在日俄兩國戰(zhàn)爭夾縫中生存的張作霖,充分顯示了他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他的部隊不但沒受損失,反而擴編成了3個營。
1906年,張作霖又晉升為統(tǒng)管5個營的統(tǒng)帶。
此后,張作霖經過一番明槍暗箭、閃轉騰挪的斗爭,漸入“佳境”。
1912年,清朝滅亡,袁世凱出任大總統(tǒng)后,張作霖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后,他又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后,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1918年9月又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同時取得了日本人的支持,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黑、吉、遼三省,成為奉系軍閥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