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是電影《孤島天堂》的主題歌。詞作者蔡楚生,是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抗戰(zhàn)前就曾導演過《漁光曲》、《迷途的羔羊》等名片,抗戰(zhàn)期間又編導了《血濺寶山城》、《孤島天堂》和《前程萬里》等,均獲觀眾好評。
漸漸地,我便在自己低吟的歌聲和老邱的鼾聲中入眠了。
且說羅國根,我在義南中心小學的常州同學,畢業(yè)以后,他曾在軍校六分校當過勤務兵。但不久得了傷寒癥,病情嚴重,回家纏綿病榻近兩個多月。我去看望時,他病雖痊愈,卻骨瘦如柴。然而,他更因傷寒敲碎了飯碗而深感懊惱,要我多多留神,看看有沒有適合他的飯碗。
昨晚,我向老邱提及此事,老邱認為,我的同學可以頂替老傳達的工作,讓我報告吳潢老師。果然,吳老師同意了,我便徑直前往江蘇及安徽同鄉(xiāng)會,羅老伯父子的住處,把好消息告訴他倆。
父子倆喜出望外,笑逐顏開,羅國根從床上一躍而起,臉上也有了血色。
事務主任吳潢老師和藹地同他見面,聽他說曾在軍校當過傳達,便問會不會吹號。答說:“會”。吳老師便說:“那你就來當傳達,每天要吹好幾回軍號,行不行???”羅國根大聲回答:“行!”這樣,羅國根在逸中的工作就定了。
不過,遷進新校舍以前,我和羅國根在老邱的安排下,只做搬遷的準備工作,零碎事,比如,整理文具紙張,教學用具,包括粉筆、鉛筆、毛筆、蘸水鋼筆、紅藍墨水、墨汁、各種教科書和參考書、鋼板及油印機,以及僅有的一架風琴,等等,分別裝箱,再搬上卡車,運往新校舍。至于大量的課桌椅,男女寄宿生的雙層床,則是由臨時雇請的工人搬上船,沿漓江水路順流而下。其實,無論水路或旱路,去文外街都不遠。
8月下旬的某日,開學前三四天,老邱、我和羅國根仨,最后撤離水東門對岸,漓江大橋東堍南側的逸仙中學舊址,遷入文昌門外的新校舍。
新校舍很寬敞,不像舊校址那樣局促狹仄,連操場或籃球場都沒有,而是進門便見一大片操場,包括足球場和籃球場,并有一間大禮堂和大舞臺,另外還有可以面對操場演講,或表演節(jié)目的更大的露天舞臺。
教室樓是一幢新建的二層樓房,它后面的平房延伸得很遠,都是教室,共約二十間,可容千余學生上課。男女寄宿生的宿舍也是新樓房。教職員宿舍則是兩排對稱的平房,環(huán)境幽雅,獨成一院。遷校之前,逸中只有初中部,如今則初高中齊備,已是完全中學了。
新校舍的大門很有氣派,門內左右分別是傳達室和會客室。門外上方的匾額則白底黑字——“逸仙中學”四個隸書,為李濟深所題。
遷入新校后,我的具體工作方才明確。按照事務主任吳潢老師的安排,我要負責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大辦公室,第二方面是校長室和三個主任室,第三方面則是全部的教室。
大辦公室擺著十多張寫字臺,公共課的老師們都要前來辦公或歇息。如,我們第十班的公民課羅文坤老師,地理課黃衡老師,英語課潘然老師,植物課歐陽光昌老師,等等,至于各個班級的級任導師,則都在教職員宿舍的院子里辦公或歇息。那邊的所有雜務,全歸老邱負責。
我除了大辦公室的清潔衛(wèi)生和供應開水外,還有兩項任務,其一是接聽電話。那年代,安裝電話的家庭和單位很少很少,逸仙中學共七八十位教職員,僅有一臺電話機,而且難得響鈴,即可證明。其二,是刻寫鋼板和油印講義,主要是公共課的講義。那時,今日常見的復印機遠未發(fā)明,任何復印件,包括音樂課的歌曲,都須刻寫在專用的蠟紙上,用油印機手工一張張地油印,這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勞動,我認為相當有趣。
另一方面的工作,是負責與大辦公室相連的校長室和三個主任室的清潔衛(wèi)生,和開水供應。
校長劉彥邦先生帶著五六歲的兒子住校長室,在大辦公室辦公,兒子由老邱照料,無需我費心。
教務主任范老師、訓育主任郭基宏導師、事務主任吳潢老師,各占一間房。吳老師和太太住在一起,太太名梁翹好,較瘦弱,在王城東華門上的“廣西藝術師資訓練班”接受訓練,早出晚歸;房里有時會傳出她練習風琴的樂聲。很久以后,才知道她經常彈奏的,是貝多芬的《致愛麗絲》。
新學期開學后,大約10月間,郭導師的太太馬博明,攜著四歲的兒子“小宏”,由南洋回國,大小三口住在原地,我的工作量照常。
再一方面的任務,就是課堂之內的工作了。
這方面工作使我易于接觸同學,特別是熟悉的第十班同學,如周邦瑞、朱芳世、汪振民和方麗斯、劉婉霞等等,碰上就說幾句話,即使是大多數陌生同學,漸漸也熟悉了。他們很快就投來友好的目光,因為知道我本是本校學生,自愿來當校工,使他們羨慕和同情。
早晨上課之前,我必須在每間課堂的講臺抽屜內擺放足夠的粉筆;傍晚自習的鈴響之前,必須給每間課堂安裝好電燈泡,而且晚自習結束就得全部收回,以便明天再用。這后一項任務相當麻煩。但事務主任吳潢老師說,為了節(jié)約用電,必須如此。
郭基宏導師曾把我介紹給第十班的新任級任吉鏈康老師,說:“他是你們無錫同鄉(xiāng),現在做校工,有功夫還想來聽你的國文課呢?!?/p>
吉老師熱情地笑道:“盡管來,歡迎小同鄉(xiāng)經常來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