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技術”建造的“反建筑”(3)

建筑,思維的符號:邂逅20世紀的不朽建筑 作者:(韓)承孝相


他們將170米長、48米寬的長方形平面作為標準型,選擇了一個大膽的結構,一邊布置了13根鋼柱用于支撐整體建筑,內(nèi)部則取消所有柱子。為了完全清空內(nèi)部空間,用于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環(huán)境的設備都被擱置在外部,連通道都放在了外部,完美地實現(xiàn)了主辦方所提的可變性建筑的要求。這個解決方案需要高度精密的技術支持,一個叫做奧韋·阿魯普(Ove Arup)的杰出工程師作為團隊的一員參與進來,解決了所有的技術問題。

來自49個國家的681個參賽方案,均熱衷于象征巴黎的傳統(tǒng)和文化設施的教科書般的外觀和其組合,只有他們在向往完全不同世界的建筑。

如今已成為世界級巨匠的理查德·羅杰斯和倫佐·皮亞諾,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造著引起人們話題的建筑,而在當時,在接到設計競賽獲選通知的時候,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由此可知,也許他們認為自己的方案是實驗性的。這次設計競賽的評委有菲利浦·約翰遜(Philip Johnson)、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讓·普魯韋(Jean Prouv )等具有當時最高聲譽的建筑大師,他們的審查意見是:“這個建筑是將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潤澤的杰作。”當然,以此建筑為契機,現(xiàn)代建筑步入了“高科技”的時代。

結構方式是新穎的,設備是最尖端的,外觀也是奇特的。但并不是因此而被稱作高技,而是因為它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的建筑觀念,使我們重新思索我們的信念,同時提示了我們時代的新的生活方式。

這不愧是一個新的建筑。雖然大家都這么評價,但是我認為此建筑所取得的光輝成就不在于這個建筑的結構本身。

這個建筑將基地的西半部空出,做了傾斜的廣場,同時也沒有確定具體的用途,也就是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城市中的“空”(Urban Void)。無法預知在這里將發(fā)生什么,因此關于其價值也做不出任何評價。但是這個傾斜的廣場成為那些無法在內(nèi)部展覽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展示區(qū),也成為了那些不能在內(nèi)部劇場演出的街頭藝人大肆宣泄的場所,這里也是巴黎市民與異邦人融洽地進行交流的場所。在坡地里側(cè)升起的建筑立面成為這一場所的舞臺背景,并為登上這背景的人群形成了一道風景,使沉浸在傳統(tǒng)中的巴黎風景,印證了新時代、新文化和新生活。

充滿野心的年輕建筑師羅杰斯和皮亞諾如果忽視這一場所的重要性,恐怕不可能如此大膽地做出城市的“空”。據(jù)說在所有的方案中,這是唯一留出廣場的方案。建筑史家雷納·苯瑟將這個建筑稱作“70年代創(chuàng)造的唯一的大眾紀念碑”,以強調(diào)這個建筑表現(xiàn)的時代性象征。

他所說的紀念碑是存在于建筑中嗎?不,此建筑創(chuàng)造的紀念碑存在于傾斜的廣場和支持廣場的后墻。換句話說,就是存在于他們創(chuàng)造的“場所”之中。我深信不疑。

這個建筑在現(xiàn)代建筑留下的重要話題是高科技。但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其中蘊含的精神。高科技本身并不是建筑,只是單純的技術,只有創(chuàng)造高科技的精神才是建筑,才是“大技術”,就是誹謗長久以來頑固地存在于我們建筑中的慣習的“大技術”。

這個大技術就是在我們的生活陷入手法主義而不能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在我們的生活一不留心就會陷入退步的時候,克服這一切并使我們從根本上重新審視生存意義的“反建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