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清華:追求科技與人文會通(1)

清華學術精神 作者:徐葆耕


科技與人文分家,在西方應從文藝復興算起,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從分析走向綜合是新世紀的發(fā)展總趨勢??萍寂c人文各自分列發(fā)展的同時正在走向會通。

文理會通并非自今日始。何兆武先生在論及老清華學人的共同情趣和風貌時說:“我以為那大抵上可以歸結為,他們都具有會通古今、會通中西和會通文理的傾向。十七世紀初杰出的科學家徐光啟曾有名言曰:‘欲求超勝,必先會通?!袊膶W術思想欲求超勝,就必先會通古今、中西、文理;否則就只能自甘于抱殘守缺、故步自封而為時代所淘汰?!保ā夺尮排c清華學派·序》,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我亦于1995年曾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短文:《未來的大師產生于文理會通》。

對于古今會通、中外會通,論者甚少,或以為不言自明。但對“文理會通”則疑竇頗多,或認為根本是不可能實現(xiàn)或不宜將其確定為教育之目標。望文生義:“會”即兩種以上的學問之匯聚,此事似不難做到?!巴ā蹦兀咳藗內菀桌斫鉃椤熬ā?,這就難了。既要精通人文,又要精通科技,還要精通科技與人文的關系,這“三通”,幾乎無人可以做到,“文理會通”就成聳入云天、高不可及的虛無了。

科技與人文能否“會通”?

上述疑問究其實質是沒有正確理解漢語中的“會通”二字的彈性及范圍。

我在《中西會通及其三種操作》(拙文見《釋古與清華學派》,清華出版社,1997)中對“會通”曾做如下的引證和解釋:

“會通”一詞,最早見之于《周易·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表n康伯注疏曰,“會通”即“會合變通”。至今《辭海》中“會通”條仍取韓解?!吨袊糯鷿h語辭典》中“會通”條亦取韓解曰“會合變通”。可見“會通”中的“通”未必是“精通”之義。對“變通”如何理解?仍據(jù)《辭?!罚骸白兺ǎ红`活運用,不拘常規(guī)。”《易·系辭》:“變通者,趣時者也。趣時即趨時?!笨梢姟巴ā笔庆`活運用的意思。但理解為“通達”“通曉”也并不錯,朱熹則強調“通達”:“‘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無礙處,如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敝祆溆衷唬骸皶煌▌t窒礙而不可行,通而不會亦不知許多曲直錯雜處?!?轉引自《周易會通》,<元>顏真卿撰,上海古籍出版社,462頁)從方法論的角度,“會通”就是需要兼顧到事物的各個方面并且找出各個側面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

“會通”的方法與西方流行的黑格爾辯證法的明顯區(qū)別是:黑格爾強調對立面之間的否定,并通過對立面的斗爭實現(xiàn)事物的轉化,而“會通”則強調對立面之間的“同”和“通”。黑格爾辯證法強調對抗,而“會通”強調“中和”?!吨杏埂吩唬骸昂鸵舱撸煜轮_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睆埰潢涝凇吨袊c中道》中說:“中國人可謂極富彈性,其處世接物守中而不趨極,有節(jié)而不過度,不可謂之尚武,亦不得謂之文弱。不得謂之易治,亦不得謂之頑固,而諸多似不相容之理論及制度,皆能巧于運用、調和焉以熔于一爐?!保ā秾W衡》雜志第41期,中華書局)。

按照上面的引證和解釋,“會通”就是中國區(qū)別于西方的學術傳統(tǒng)?!皶ā笔枪乓延兄淮嬖诳赡芘c不可能的問題。何兆武先生引徐光啟的話:“欲求超勝,必先會通”。也把“會通”當作發(fā)展文化、超越西方的起點。也就是“必須如此”,而不是可能與否的問題。

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談到“文理會通”的必要性:“今日而言學問,不能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部門。曰通識者,亦曰學子對此三大部門均有相當準備而已。分而言之,則對每門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則于三者之間能識其會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類之高、歷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貫之道,要必有其相為因緣與相倚之理,此則所謂通也。”(《清華學報》第13卷第1期,1941.4)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