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惟誠他們從老家回來的時候,黃鑫龍的決定已經形成,集團在武漢成立華中公司,由集團投資部經理吳曉春擔任華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當然,按照程序,這樣大的決定需要經過集團高層會議討論,形成決議之后,再報董事會批準。但事實上,這些程序僅僅就是"程序",在集團公司,只要黃鑫龍認準的事情,哪有通不過的?況且,在當時看來,這個方案確實比盲目收購內地的國營企業(yè)更好更全面,特別是報告還專門為李惟誠他們的低成本擴張計劃保留了面子和空間,說在內地區(qū)域經濟中心城市成立分公司與集團公司前段時期制定的低成本擴張戰(zhàn)略不謀而合,今后收購內地國營企業(yè)的計劃就由設在內地的分公司具體執(zhí)行,這樣做既便于操作,節(jié)省成本,又可以保證在萬一操作失敗情況下,也不至于把火燒到集團總部來。
報告這樣寫,既給了李惟誠等人的面子,也封住了他們的嘴,讓他們無話可說。
報告是吳曉春起草的,自然也就由他宣讀。吳曉春在宣讀的時候,始終把老板的作用放在第一位,仿佛報告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他吳曉春,而是黃鑫龍,他吳曉春只不過春節(jié)沒回內地,留在公司值班,偶然被老板臨時抓了一個差而已。吳曉春這樣做,當然有謙虛的意思,但更大的考慮是爭取決議順利通過,并順便獲得老板的進一步好感。
值得一提的是,吳曉春在報告中始終都沒有出現(xiàn)一次"老板"的字樣,當然,更沒有出現(xiàn)"黃鑫龍"三個字,自始至終都用"主席"或"黃主席"。由于這兩個稱呼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大,于是就形成了一個語言氛圍,所以,在后來的討論中,發(fā)言的人除了一片贊揚老板的英明果斷高瞻遠矚之外,在說到黃鑫龍的時候,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了"主席"和"黃主席"。李惟誠聽著自己的部下在上面宣讀報告,心里多少有些酸酸的,他對報告的內容并沒有多在意,但是,對"主席"和"黃主席"這個稱呼在意了。雖然覺得酸,但也不得不承認,在這樣一個正式的場合,使用這樣的稱呼確實更加貼切、更加正規(guī)和更加有檔次,所以,在后來的發(fā)言中,他也一改以前的"老板"稱呼,使用了"主席"和"黃主席"。例如說,我同意主席的觀點,黃主席早就有過這方面的考慮等等。從此,集團公司對黃鑫龍的稱呼就改了,不用"老板"了,而一律改用"主席"或"黃主席"。
不用說,報告獲得一致通過,董事會也全票批準。尤其是李惟誠,不知道是誠心還是假意,無論在集團高層管理會上還是在董事會上,都積極支持主席的提議,還為這個提議做了許多解釋、說明和論證工作,仿佛在向人們灌輸一個印象,主席的提議事先征求過他的意見,甚至就是他先向主席建議的。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想以此證明他李惟誠從來都不嫉能妒賢,毫無私心地培養(yǎng)集團新一代管理團隊,為部下的提升創(chuàng)造機會。
為了把戲演得像,吳曉春離開深圳去武漢之前,李惟誠還專門設宴為他餞行。
推杯換盞之間,李惟誠還對吳曉春表示祝福,半開玩笑半誠心地說:過去在皇上身邊做事,最好的結果就是做一名封疆大臣,你現(xiàn)在就算是我們新天地集團在華中的封疆大臣了。
"不敢,不敢。"吳曉春小心地回應,"您一直是我的老上司,這次能有這樣的機會,也是您李主任提攜的結果,這里我先謝了。我干,先干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