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給所有的計算機消費者帶來一個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計算機太貴買不起,那么我等18個月就可以用一半的價錢來買。要真是這樣簡單的話,計算機的銷售量就上不去了。需要買計算機的人會多等幾個月,已經(jīng)有計算機的人也沒有動力更新計算機。其他的IT產(chǎn)品也是如此。IT行業(yè)也就成了傳統(tǒng)行業(yè),沒有什么發(fā)展了。
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里,世界上的個人微機銷量在持續(xù)增長。2004年,英特爾公司估計,5年內(nèi),即到2009年,世界上PC(包括個人機和小型服務器)的銷量會增長60%,遠遠高于經(jīng)濟的增長。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過去的5年里,雖然有金融危機,雖然有3G手機和iPad這樣的掌上設備對PC機市場的沖擊,PC機(包括服務器)的銷量還是增長了50%。那么,是什么動力促使人們不斷地主動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它總結成安迪–比爾定律,即比爾要拿走安迪所給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安迪是原英特爾公司CEO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比爾就是大家熟知的微軟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在過去的30年里,英特爾處理器的處理速度每18個月翻一番,計算機內(nèi)存和硬盤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但是,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等應用軟件越來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現(xiàn)在的計算機雖然比10年前快了100倍,運行軟件感覺上還是和以前差不多。而且,過去整個視窗操作系統(tǒng)不過十幾兆字節(jié)大小,現(xiàn)在要幾千兆字節(jié),應用軟件也是如此。雖然新的軟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強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絕對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因此,一臺10年前的計算機能裝多少應用程序,現(xiàn)在的也不過裝這么多,雖然硬盤的容量增加了1?000倍。更糟糕的是,用戶發(fā)現(xiàn),如果不更新計算機,現(xiàn)在很多新的軟件就用不了,連上網(wǎng)也是個問題。當然,吃掉用戶計算機性能的不僅是微軟公司一家,而是所有的軟件公司。而10年前買得起的車卻照樣可以跑。
這種現(xiàn)象,乍一看像是微軟等公司在和大家作對。實際上,蓋茨本人和其他廠商也不想把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程序搞得這么大。據(jù)李開復介紹,從本意上,蓋茨等人也希望把軟件做快做小。蓋茨自己就多次說,他過去搞的BASIC只有幾十KB,你們(微軟工程師們)搞一個.NET就要幾百MB,其中一定可以優(yōu)化。當然,我們知道微軟現(xiàn)在的.NET比20年前的BASIC功能要強的多,但是否強了一萬倍,恐怕沒有人這么認為。這說明,現(xiàn)在軟件開發(fā)人員不再像20年前那樣精打細算了。我們知道,當年的BASIC解釋器是用匯編語言寫成的,精煉得不能再精煉了,否則在早期的IBM–PC上根本運行不了。但是,要求軟件工程師使用匯編語言編程,工作效率是極低的,而且寫出的程序可讀性很差,不符合軟件工程的要求,也無法完成越來越復雜的功能。今天,由于有了足夠的硬件資源,軟件工程師做事情更講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規(guī)范化和可讀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為了節(jié)省軟件工程師寫程序和調(diào)試程序的時間,編程的語言越來越好用,同時效率卻越來越低。比如,今天的Java就比C++效率低得多,C++又比20年前的C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樣功能的軟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資源多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
雖然用戶很是反感新的軟件把硬件提升所帶來的好處幾乎全部用光了,但是在IT領域,各個硬件廠商恰恰是靠軟件開發(fā)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資源得以生存的。舉個例子,到2005上半年,因為微軟新的操作系統(tǒng)Vista遲遲不能面市,從英特爾到惠普、戴爾等整機廠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設廠商,全部銷售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用戶沒有更新計算機的需求。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20%到40%。2005年底,微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Vista終于上市了,當然微軟自己的業(yè)績和股票馬上得到提升,蕭條了一年多的英特爾也在今年初扭轉了頹勢,當然惠普和戴爾也同時得到增長。2006年,這3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大幅度上漲。接下來,不出大家意外,又輪到硬盤、內(nèi)存和其他計算機芯片的廠商開始復蘇了。Vista相比前一個版本XP,也許多提供了20%的功能,但是它的內(nèi)存使用幾乎要翻兩番,CPU使用要翻一番,這樣,除非是新機器,否則無法運行Vista。由于Vista實在太慢加上沒有給用戶帶來實際的好處,很多用戶選擇了使用原來的操作系統(tǒng)XP。但是很快的,微軟和其他軟件開發(fā)商逐漸減少對XP系統(tǒng)的支持,這樣就逼著用戶更新機器。四年后的2009年,微軟又發(fā)布了Windows 7。而在中國以外的國家,Windows XP幾乎見不到了,2009年底,全世界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更新PC的周期。這一年,又是微軟、惠普、幾家外設公司,以及外設芯片上Marvell等公司業(yè)績非常好的一年。
我們可以看出,個人電腦工業(yè)整個的生態(tài)鏈是這樣的:以微軟為首的軟件開發(fā)商吃掉硬件提升帶來的全部好處,迫使用戶更新機器,讓惠普和戴爾等公司受益,而這些整機生產(chǎn)廠再向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廠訂購新的芯片、同時向Seagate等外設廠購買新的外設。在這中間,各家的利潤先后得到相應的提升,股票也隨著增長。各個硬件半導體和外設公司再將利潤投入研發(fā),按照摩爾定律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為微軟下一步更新軟件、吃掉硬件性能做準備。華爾街的投資者都知道,如果微軟的開發(fā)速度比預期的慢,軟件的業(yè)績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買英特爾等公司的股票了。
對用戶來講,現(xiàn)在買一臺能用的計算機和10年前買一臺當時能用的計算機,花出去的錢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中國制造”促使計算機降價,還會因為通貨膨脹在絕對價格上略有提高。當然,微軟和其他軟件開發(fā)商在吃掉大部分硬件提升好處的同時,或多或少地會給用戶帶來一些新東西。因此,人們把這個時期的PC產(chǎn)業(yè)的格局描述成WinTel,即Windows加上Intel。
如果說在美國,始于30年前的信息革命是基于個人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那么在亞洲,主流則是手機和移動通信。今天的手機處理器一般都有兩個部件,一個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SP)和一個與微機處理器類似的通用處理器(CPU)。今天,一個中檔手機的計算性能,超過了5年前的個人微機,而且還按著摩爾定律預計的速度在增長。雖然在手機行業(yè),到2008年還沒有一個類似微軟的通用操作系統(tǒng)公司存在,但是手機制造商自己、運營商和增值服務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軟的作用。它們在提供新的但是越來越消耗資源的服務,使得用戶不得不幾年更新一次手機。
到2008年后,全世界手機和移動通信的格局又幾乎回到了當年的WinTel格局。Google的Android漸漸起到了當年微軟Windows的作用,而高通、博通和Marvell這一大兩小的基于ARM的手機芯片公司起到了當年英特爾和AMD的作用。也許這個格局可以描述成AndArm。而在Android以外的主要手機操作系統(tǒng),無論是蘋果的OS,還是諾基亞的Symbian,都是Android的兄弟,它們源于同一個內(nèi)核Unix/Linux。如果說上一次PC的產(chǎn)業(yè)鏈從操作系統(tǒng),到芯片,再到微機還是自然形成的,這一次,Google干脆主動將手機產(chǎn)業(yè)鏈整合起來,搞了一個Android聯(lián)盟,在這里面除了Android操作系統(tǒng)和上述的芯片廠商,還有主要的手機廠商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及HTC。從PC到手機,安迪–比爾定律照樣適用。2008年底上市的HTC第一代Android手機G1主頻只有600MHz,2010年初它為Google制造的Nexus One超薄手機主頻達到了1GHz,即1?000MHz,不到18個月速度基本上翻了一番,但是現(xiàn)在G1已經(jīng)慢得很不好用了。
就這樣,安迪–比爾定律把原本屬于耐用消費品的電腦、手機等商品變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著整個IT領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