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之而善,則為日本之維新;行之不善,則為法國之革命

辛亥往事 作者:李剛


1905年之后,立憲、革命兩派分別以《民報》與《新民叢報》為中心,雙方論戰(zhàn)達到新的高潮,論戰(zhàn)的結(jié)果是雙方都沒有互相說服對手。但互相攻擊言辭之偏激,令人可嗅到火藥味,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派政治勢力在海外更加難以相容。他們的分歧主要是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政治方案之爭,關(guān)鍵在于是否保存君主,由此而決定了運動方式的選擇:是武裝暴力革命還是和平政治變革?立憲派以“保皇”建立君憲體制為旗幟,宣稱這樣可以縮小民族進步的成本,避免無謂流血;革命派則以“排滿”建立共和體制為宗旨,認為滿清政府無可救藥。這就決定了兩派對清政府預(yù)備立憲的態(tài)度不同。立憲派組織團體,積極活動,希圖以和平請愿的敦促清政府盡快走上立憲軌道。革命派則始終堅持以“排滿”建立共和體制為宗旨,認為滿清政府無可救藥,他們一方面紛紛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憲”、“偽立憲”,另一方面則不斷地發(fā)動武裝起義,用革命的武器作出堅決徹底的否定和批判。

然而越到后來,革命黨人開始處于上風(fēng)。梁啟超則認為自己曾參與實際政治,對政治操作之難有切身體會,且對美、日整體研究頗深,自己的主張絕非書生之見。可他的最大劣勢卻在于,他所鼓吹的君主立憲的美好前景還遠遠沒有出現(xiàn),并且已歷盡磨難,而革命黨人宣揚的清政府的腐敗和邪惡卻是所有人的共識。后來梁啟超的論戰(zhàn)情緒日漸緩和下來,在《論政治能力》一文中,他提出立憲與革命的關(guān)系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試圖中止內(nèi)耗,折中彼此,他主動向革命派提出結(jié)束論戰(zhàn),隨即革命派宣稱這場論戰(zhàn)己方獲勝。

針對當(dāng)時的社會局勢,第二次出洋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曾這樣警告清政府要審慎而行:“行之而善,則為日本之維新;行之不善,則為法國之革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