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春,孫中山、楊衢云等香港興中會總部領導人開會,議決挑選革命健兒三千人從香港出發(fā)襲取廣州,并采用青天白日為國旗,以替代滿清的黃龍旗。該旗樣式為陸?zhàn)〇|設計,陸?zhàn)〇|在該次起義中犧牲,被后人稱“為革命流血之第一人”。自革命黨人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青天白日旗又被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事的革命軍所用,后來尤列在南洋各地創(chuàng)立革命組織中和堂,命令各分會都懸掛青天白日旗,海外華僑團體從此便把青天白日旗看作是革命黨人的標志性旗幟。但當時旗面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少不一,縫制旗幟的人也都莫名其妙,不明就里,后來經(jīng)過孫中山詮釋,叉光被說成代表干支的數(shù)目,所以叉光應為十二個,以代十二個時辰,從此之后旗幟上的叉光數(shù)目才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