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父愛的饑渴(7)

當幸福來敲門 作者:(美)克里斯·加德納


離我們住的第八大道右街不遠,就是第九大道萬利捷大街的路口,我就在那附近的里氏大道小學(xué)讀書,湊巧的是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費莉的妹妹帕特也曾就讀于那里,她倆也一度在威斯康星州生活。小學(xué)對面就是著名的沙伊猶太商店,店主是個高個子的禿頂猶太人,是在我們這一帶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白人之一,不過后來我才知道猶太人膚色雖白,但與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相比還是有區(qū)別的。店主他人很不錯,還讓我們這些老主顧時不時地從他那里賒點東西。他雇了兩個不錯的黑人伙計幫他打理生意,后來兩個伙計還從他手里把店面買了下來。這兩個伙計亨利和他的兒子(綽號斗牛犬,他和斗牛犬還真有幾分神似)都頗有人緣,也都熱情好客。

沙伊的廚藝相當不錯,他自制自銷的美味不勝可數(shù),其中有我這輩子吃過的最棒的香腸,其中還有很多口味可供選擇。每當媽媽喊:“克里斯……”我就知道這是讓我跑腿幫她去沙伊店買東西,要么是一罐加里特糖漿,這是她最喜歡作為蘸料的糖漿,或是一種流行的日日香嚼煙,要么是些稀奇古怪的個人用品,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比如高結(jié)絲之類,可不管我是多么想讓媽媽高興,結(jié)果總是出些差錯,特別是她說:“克里斯,去沙伊店幫媽媽買雙紫棕色的長襪。”我可能就會拿錯了顏色。最后,她只好把要買的東西寫成紙條,而不再口頭告訴我要買這買那了。

從沙伊店往北兩個街區(qū)就是第九大道克拉克大街,這一帶最出名的就是“黑人店”,倒不是有什么歧視,只是這里的店主都是黑人,而其他地方的則多為白人。只要我兜里有點錢,就愿意去那條街上,買上一美元的糖果,或是一兩包奶酪玉米花。

在我7歲以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怎么能讓自己的兜里有點錢。可是比我大的孩子甚至所有的大人都在為同樣的問題犯愁。但每個人都在想法子,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我的堂兄泰瑞,也就是貝希13歲的兒子,是個孩子王。我也曾跟他們這幫孩子玩過幾次,是他們給了我些做生意的基本概念,當然那是20世紀60年代貧民區(qū)的做生意方式。

當密爾沃基開始修建43號州際公路路段時,機會來了,這段路正好經(jīng)過我家,也就是第七大道和第八大道中間的區(qū)域。由于第七大道所有的商家店鋪和居民都必須搬走,為拆遷做準備。泰瑞和他的伙伴們就琢磨著要收廢品掙錢了。

我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雖然不大清楚,收廢品能怎么掙錢,我還是盡力的幫些忙,幫那些大孩子們在廢墟中刨來刨去,想找些廢品,比如夾具、鉛塊、銅線、窗戶配件、舊衣服、破布頭之類,甚至連廢紙也不放過。泰瑞講這不算是偷,因為我們是幫市里清理這些廢棄的房屋。大家還得把這些廢品用車子推走,我們先是把購物車分門別類碼滿廢品,然后把車一直推到密爾沃基的城東區(qū),也就是河流與湖泊交接的地方。這里有個猶太廢品商凱茨先生,他要把廢品過秤后再付我們錢。

為了多掙點錢,我們還想過一些花招,但都被凱茨先生一一識破,因為是這行當是他一手干起來的,自然什么門道都非常清楚。我們的把戲包括讓廢品增重,比如上秤前把破布澆濕,再把它塞到廢品堆最下面的牛奶桶里之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