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改變,聊天工具和電腦品牌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趨勢不變—我們都離身邊的少數(shù)人越來越遠,而離網上的多數(shù)人越來越近。《時代周刊》最后總結說,父母應該教導孩子享受“網絡以外的現(xiàn)實生活”。其實,家長們不需要提醒,他們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只不過收效甚微。因為我們總是說得太籠統(tǒng),只告訴孩子說,孩子,相信我們吧,下線后的現(xiàn)實生活確實很好,你最好趕快去體驗一下。拿這種陳詞濫調來說教,哪代人肯聽?尤其當涉及網癮問題時,這種說法就更嫌蒼白。
孩子們不是傻瓜,他們早就看出來了,家長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每天的所見所聞告訴他們,網絡才是趣味和新鮮的所在,要拼搏、要成功,就該去網上。雖然偶爾會有一兩篇探討網癮的報道,但這種聲音實在太微弱。與此同時,數(shù)以千計的報道正在宣傳“不容錯過”的數(shù)字產品,并號召大家都加入網絡社區(qū)。家長可以成天向孩子嘮叨,不過他們的話到底有多少分量,還要看他們自己的表現(xiàn)。爸爸媽媽都離不開黑莓手機,孩子憑什么認定線下的生活更好?
據尼爾森公司統(tǒng)計,在三個月的時間內,美國青少年人均每月收發(fā)短信2 272條,比去年同比增長了一倍。這一結果震驚了全國上下,媒體由此推論,青少年之所以上課分心、考試不及格、在校不守紀律等,罪魁禍首全在短信。不過這也不是新鮮事,大家居然還會震驚,這才是我最驚訝的一點。這不都是明擺著的事實嗎?孩子們如癡如狂地收發(fā)短信,從早到晚黏在屏幕前,簡直忘了三維世界的模樣(確有其事,有篇新聞的標題就是“走路發(fā)短信,女孩掉井里”),他們對自然世界越來越生疏,現(xiàn)在這種癥狀叫做“大自然缺失癥”。但遺憾的是,正是媒體的宣傳和家長的“以身作則”,教給了他們這樣的生活習慣。
教育家兼作家羅威爾·蒙柯(Lowell Monke)有一次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看了一份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不少年輕人寧可面對電腦,也不愿與人打交道,這種現(xiàn)象讓人擔憂。第二天,班里有位同學給他發(fā)了郵件,解釋了現(xiàn)象產生的緣故:
“每次我出門跑腿,不管是去買東西、寄東西,還是辦別的事,遇到那些銀行職員、商店收銀員、郵遞員和理發(fā)師,他們從來都不看我一眼!我覺得挺難受的,一個上午都是這樣,我想了想,還不如上網呢?!?/p>
蒙柯寫道:“在這個社會里,我們成年人不拿彼此當人對待,難怪下一代會沉迷于電腦或手機?!钡拇_,是我們自己帶頭信仰這些數(shù)字產品,是我們自己把手機和電腦看做重中之重。所以孩子們又有什么錯呢?他們不過是效仿我們,努力向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靠攏。按理說,我們不但不該責罵他們,反倒應該給他們榮譽勛章才對。
多年以來,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青少年是數(shù)字時代的主人,是他們引領人們走向數(shù)字時代的未來,而我們則在后面不情愿地追趕。有數(shù)據為證:很多專家在研究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時發(fā)現(xiàn),使用數(shù)碼產品的頻率最高往往是青年群體。此外,不少傳聞也印證了這一點。年輕人的確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因為對他們來講,這些技術并不“新”,他們不像我們那樣,腦子里還記得以前的舊時代。就像數(shù)十年前,我們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電視,現(xiàn)在的孩子也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電腦。反正電腦就擺在他們面前,好玩又有趣,用一用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們首次接觸電腦時,還是咿呀學語的嬰孩,并不是他們掏錢買了電腦,就像我們當年也沒有主動購買電視機一樣。所以說,信息技術的革命,首先是由成年人發(fā)起的,雖然身為年長者的我們接受能力稍差,但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追趕。截至2009年,35歲以上的中年人已成為推動高端網站發(fā)展的主力軍(比如Twitter),可我們竟然還撒謊說,自己是在以年輕人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