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早晨,我在聽公共廣播電臺上的《The Takeaway》節(jié)目,主持人約翰·哈肯貝利邀請聽眾來談談如何排除干擾?!皝砀蠹艺f說,你是怎么聚精會神的”,他接著說了一個網址,聽眾可以在上面發(fā)帖分享經驗。假如你像我一樣,那天早晨一邊津津有味地吃早餐,一邊興致勃勃地聽廣播(早餐和廣播一向是絕配),聽到這里,你就該找一臺最近的電腦上網發(fā)帖了。就在你上網時,注意力已經分散,而你卻要跟世界分享“集中注意力的經驗”。我當時的確猶豫過要不要發(fā)帖。面前就擺著一臺電腦,離我僅有幾步之遙,但我心里明白,一旦開了機,分神就是下一步的事,因為我很快會忍不住查看郵箱—只是想查看一下而已。有位聽眾打電話評論說:“我覺得,現(xiàn)在人人都像被施了魔法似的,一步也離不開手機?!笨墒撬热淮蛄穗娫?,那他多半也正在使用手機。
照這樣來集中注意力,無異于狗在追逐自己的尾巴,努力再久也是徒勞無功。道理很簡單—技術公司怎么可能真心實意地勸導觀眾去把技術癮給戒掉呢?明顯沒可能。只要神智正常的媒體,都不可能對讀者說:“來訪問我的網站吧,不過盡量少來,好嗎?”廣播節(jié)目愿意討論注意力,自然是件好事。我們的確應該聊聊這個話題,相互交流一下經驗。而要分享經驗的話,網絡不就是最便捷的渠道嗎?現(xiàn)代世界只要談到傳播信息的速度,電腦就當之無愧位居第一,所以用電腦分享經驗就是天經地義。既然要說服別人莫對電腦癡迷,那肯定需要上網找到重度網迷,這才叫做對癥下藥,不是嗎?
聊到這種話題,我們的態(tài)度總有些自相矛盾。前些年,“破莓”①一詞火了起來,恰恰是那些黑莓的重度粉絲,常常把這個詞掛在嘴邊,每次說出來,都是咬牙切齒的語氣。但問題就在于,盡管我們奮力掙扎想要掙脫網絡束縛,但迄今為止卻沒見到什么成效。
倒不是說大家都袖手旁觀,沒有努力。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醒悟,也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技術產業(yè)更是一馬當先,因為就像IBM研究人員所說的那樣,他們研究這類問題“更有優(yōu)勢,更利于有的放矢”。目前的解決思路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老一套的“時間管理策略”,其理念是,只要我們定期撥出時間,專門應付某些重要任務,生活就能恢復秩序,不怕被電腦攪得一團糟。按照這種思路,有的人會在固定的時段檢查郵箱,比如說早上9點、下午1點和5點各檢查一次。也有的公司把辦法稍加變化,比如提倡“周五不用電郵”等。此舉不僅是為了減少用電腦的時間,也是為了鼓勵員工面對面地交流,當面的互動往往比群發(fā)郵件更有效率,也更能激發(fā)工作熱情。只要所有人同時斷了網,大家就很可能走出辦公間,參與群體討論。
可惜,做類似實驗的次數(shù)不計其數(shù),但效果卻總是不理想。為了逃避那些硬性要求,大多數(shù)員工會干脆作弊。之所以收效甚微,原因跟節(jié)食如出一轍,只不過這里要減的不是脂肪,而是上網時間罷了。就像節(jié)食計劃一樣,時間管理策略聽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身邊人全都在如饑似渴地上網,自己卻要逆流而行,沒有堅強的意志是辦不到的。你必須堅定不移地告訴自己,“不行,今天絕不上網”,才有可能成功。這也倒還罷了,更要命的是電腦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許多人哪怕離開電腦幾個小時就不得不擱置很多計劃,進而事情的進度就會遠遠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