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李斯特--打通德意志的血脈(1)

十個人的德意志 作者:孫世龍


(1)

1833年12月31日深夜,成百上千的馬車,滿載著各種各樣的貨物,在德意志30多個邦和自由市之間的邊界線上排起了長隊。新年的鐘聲剛一敲響,馬車們就呼嘯著沖過了邊界。

這可不是普魯士或者別的哪個德意志邦搞的什么軍事行動,更不是逃難的。它是各邦商人們自發(fā)的行為--從這一刻開始,德意志關(guān)稅聯(lián)盟誕生了,參加聯(lián)盟的各個邦之間互相免收關(guān)稅和過境稅。

這個時刻對于德意志歷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37年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基稱帝的那一刻。因為,從這個時刻起,德意志的經(jīng)濟血脈開始暢通了。

促成這一偉大的時刻的,是全德意志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本章的主角:弗雷德里希·李斯特。

我敢保證,這位李斯特是《十個人的德意志》全篇總共十位主角中知名度最低的一個,甚至有人會以為我要說的是那個匈牙利的鋼琴家弗朗茲。李斯特。

這位弗雷德里希。李斯特不會彈鋼琴,他是一位經(jīng)濟學家。跟前五章不一樣,這一章不是他一個人的傳記,他只是一個代表,德意志千年歷史又一個最低點時的代表。

腓特烈大帝之后,德意志統(tǒng)一之前,也就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這個時候,德意志內(nèi)憂外患,風波不斷。所謂家貧思孝子,國破顯忠臣,德意志的忠臣孝子們奮起挽救了民族,挽救了國家,而弗雷德里希。李斯特,正是這許許多多仁人志士中的一員。

1786年,神話一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去世了。由于腓特烈大帝一輩子沒兒沒女,王位就交由他侄子來繼承。

專制政體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確定繼承人的方式--由于不是靠選舉,而是靠投胎,所以就算是普魯士王國這樣有為的君主成串出現(xiàn),也不可能保證每個國王都像腓特烈大帝一樣英明神武。他的繼任者盡管也挺能干吧,但是比前任還是差了不止一兩個數(shù)量級。

新國王通稱腓特烈·威廉二世,是普魯士王子奧古斯特·威廉和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斐迪南·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女兒路易絲·艾米莉婭的兒子,1744年9月25日生于柏林。他爸爸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第五個兒子,腓特烈大帝的弟弟,他母親則是腓特烈大帝的王后的妹妹。本來他爸爸自己是普魯士王位的繼承人,但是1758年,他爸爸死在了腓特烈大帝的前頭,所以,腓特烈·威廉二世就成為了普魯士的王儲。

這位腓特烈·威廉二世是個帥哥,據(jù)說小時候性情還挺溫和的,而且天資聰穎,愛好文藝--他曾經(jīng)是莫扎特和貝多芬的藝術(shù)贊助人,自己的私人樂隊也名滿歐洲。

剛繼位的時候,腓特烈·威廉二世實施了一系列溫和的政策,比如削減消費稅、削減關(guān)稅、大搞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改革教育什么的,很是讓全國上下歡欣鼓舞了一陣子。

可是沒過多久,腓特烈·威廉二世就開始顯出了自己性格上意志薄弱、缺乏主見的一面:他逐漸被一個叫約翰。克里斯托弗·馮·沃爾納的神棍給控制了。

在這個神棍的影響下,1788年腓特烈·威廉二世頒布宗教敕令,規(guī)定神職人員只能信仰新教,限制天主教的傳播,這一年的12月18日,他又宣布了一套嚴厲的出版審查制度,壓制言論自由。一時間,整個普魯士的氣氛開始變得死氣沉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