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沒有任何書籍可以看,開始時,他安靜地坐著,回憶讀過的理學書籍,偶爾還會想起當初格竹子時的事。多日之后,他開始進入冥想狀態(tài)。他想的是,如果圣人被搞到龍場這鳥地方來,該如何做呢?有時候一天都不會吃飯,坐在那里和死人一樣。
跟班的人不知道,王陽明正在專心求解“大道”。這就是湛若水提倡的“靜一”功夫。這樣靜了多日后,王陽明突然感覺到胸中快活自然,仿佛這個世界已經(jīng)與自己融為一體,他就是這里的山和水,就是這里的老虎和毒蛇。
古人說,天下學問都從靜中來。為什么安靜可以產(chǎn)生學問?這實在是個謎,但卻是客觀存在。真正做學問的人,大多都是孑然一身。即使有家人,他們也不盡半分責任,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刻苦靜坐中去了。王陽明每天坐著的時候想的是格物,做夢居然也會夢到格物。在神魂顛倒了數(shù)日后,有一天正在睡覺時,他突然醒來,幾乎是一個跟頭翻起來,大呼小叫,跳躍著,把山中的狼蟲虎豹全都驚醒,他的跟班自然也一樣跳了起來。
只見王陽明嘴中念念有詞: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去求。從前枝枝節(jié)節(jié)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殊不知“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于正。心以外沒有“物”,心上發(fā)一念,孝親便是“物”。
淺近說來,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拔锔瘛倍蟆爸轮?,“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fā),更沒有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需要“致知格物”。去私復(fù)理到心的“良知”,沒有障礙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說完這一段話后,王陽明又思索起《五經(jīng)》之言,與自己的這套理論完全吻合。這就是馳譽后世的“龍場悟道”。
從哲學角度來講,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的確是可圈可點,但從故事的角度來看,相當艱澀。我們省卻王陽明那些繁雜的語錄,來綜合分析一下龍場悟道的根本。王陽明所省悟的道,集中到一點,就是“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圣人之心與天地萬物相通”,如能讓每個人的心像鏡子那般光潔,用以“返本照物”,那么,“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達海之遠,自千古之前以至萬代之后,無所不同?!弊罱K,他確認“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不假外求,由此形成“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本體論和宇宙觀。也就是說,“理”和“物”都在心中,“天理良心”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第二個部分則是“致良知”。第三個是“心學”最重要的一條: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具體說有三個內(nèi)涵:
一、知行互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二、知行并進—— 一念發(fā)動處即是行……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
三、行而后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路歧之險夷,必待親身履歷而后知。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三個方面: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當王陽明在那里悟道的時候,他的跟班又有問題了。其中一名跟班居然在睡覺時被狗熊舔了臉,一半臉皮不見了。當?shù)氐拿缑翊藭r已經(jīng)和王陽明的關(guān)系相處融洽,紛紛跑來教王陽明如何防御野獸。這些防御措施太血腥,王陽明一個都不用。
他對苗民說,野獸之所以經(jīng)常來光顧,是因為咱們占了人家的地盤。這里為什么是人家的地盤呢?因為這里都是森林。我們可以讓它們搬家,把樹木砍伐,把草地用大火燒掉。這樣,我們不但趕跑了野獸,而且還能在燒過的地上翻種莊稼。這就是王陽明在龍場提倡的“火耕”,它讓很多苗民更加堅信神蟲的偉大!
王陽明在傳授當?shù)孛缑駝?wù)農(nóng)之余,還教他們自己感悟到的“心即理”與“致良知”。這些苗民雖然聽不懂,但看到王陽明那平靜如水、侃侃而談的樣子,就認為這是比糧食還要好的精神食糧。王陽明在“雞同鴨講”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心學”的花朵即將綻放。
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fā)光,王陽明正是這樣的“金子”。他能把一群根本不懂漢語的苗民馴服得服服帖帖,四處傳播他那偉大的名字,這顯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他的麻煩隨之也就來了。
來找他麻煩的人是思州太守。當然,這事也怪王陽明,他來到龍場,從沒有拜過一位當?shù)毓賳T,他自己想的是別給人家找麻煩,但虛榮心強的地方官認為王陽明是瞧不起他們。開始時,他們還能與王陽明相安無事??僧斖蹶柮鞯拿晜鞑ラ_來后,思州太守坐不住了。他治理苗民多年,總是翻跟頭,現(xiàn)在居然被一個病夫治理得很好,這如同搶了他老婆一樣。于是,他派了幾個官場中的人渣并帶了幾個流氓來到龍場。
王陽明趕緊出去迎接,可這些人向來都用鼻孔看人,根本沒有看到王陽明。走進王陽明的辦公室,這些人發(fā)現(xiàn)這是個大會堂,好多人都在這里聽王陽明講課。流氓開始耍流氓,指著王陽明的鼻子叫囂,為什么不去拜見我們家老爺?王陽明還沒有解釋,這些人已經(jīng)開始在房間里耍了起來。
王陽明沉靜如水,苗民們沒有這種涵養(yǎng)功夫,拿起身邊的東西就對這些人渣進行了猛烈的攻擊。這些人被打得哭爹喊娘,逃出了龍場驛。思州太守大怒,堅決要讓王陽明嘗點苦頭。老天爺保佑,王陽明的一位老鄉(xiāng)、思州的按察副使毛應(yīng)奎安撫了太守,給王陽明寫封信說,打人是不對的,你應(yīng)該來給太守賠不是。
王陽明回了封不陰不陽的信:
昨承遣人喻以禍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請謝,此非道誼深情,決不至此,言無所容!但差人至龍場陵辱,此自差人挾勢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龍場諸夷與之爭斗,此自諸夷憤慍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則太府固未嘗辱某,某亦未嘗傲太府,何所得罪而請謝乎?跪拜之禮,亦小官常分,不足以為辱,然亦不當無故行之。不當行而行,與當行而不行,其為取辱一也……
某之居此,蓋瘴疬蟲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蓋在于我無動于心。太府要加害我,我也只當是瘴疬、蟲毒、魑魅魍魎而已爾,我豈能因此而動心?
這封信主要說了三點:
第一,來的流氓是太守派來的,是來表達問候的,侮辱并不是太守給的,同樣,我也沒有煽動百姓揍他,是流氓大大壞掉了的“良心”煽動了百姓群眾。我與思州太守間沒有任何關(guān)系。我想不出理由來向太守賠罪。
第二,磕頭雖然在我們帝國是家常便飯,但也是講究道理的,如果不該磕而磕或者該磕卻不磕都是不對的,我就不應(yīng)該給太守磕頭。我不自取其辱。
第三,你不知道我來到這里已經(jīng)是看破了生死關(guān),我賴以自守的只是禮義廉恥。如果這個都放棄了,我還不如去死了呢。
思州太守看完了這封信,很慚愧。他想不到自己有這么可惡,真想去給王陽明道歉了。
王陽明的名聲越來越大,很多當官的都想和王陽明吃個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此時,一個水西宣慰使聽說王陽明的事跡后,給他送來了米、肉、金銀、馬匹,還讓人來給王陽明劈柴。王陽明都婉拒了,他說,我只是一個被朝廷貶到這里來的人,在這兒金銀、馬匹用不著,原數(shù)奉還。但我要吃飯,所以,大米和肉等我收下了。
這位宣慰使向來是無事不獻殷勤的,他所以給王陽明送禮,是因為有求于王陽明。水西這地方本來是有驛站的,但宣慰使想要廢掉驛站,因為沒有了驛站,他就可以在這里橫行不法,而朝廷根本不會知道??墒?,他有賊心卻沒有賊智,他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既偷吃羊肉還不惹一身臊。聽說龍場郵局的一把手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一種學說,看來是個聰明之人,所以就此事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現(xiàn)在特別喜歡寫信。他寫信給這位宣慰使,要他別胡思亂想,驛站可是朱家老祖宗留下來的制度,連后來的皇帝都不敢廢掉,你一個宣慰使居然有這樣的想法,這不是去敲地獄的大門嗎?即使你有能力廢掉驛站,那么,比你官職大的多了,他們也有權(quán)力,大家都把驛站廢除,天子聽不到地方的消息,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宣慰使被這封信嚇得幾天沒有睡好覺,并為當初的魯莽想法而深深懊悔,便不由自主地總?cè)ネ蹶柮髂抢锫犝n,成了王陽明的旁聽弟子。
不過,這位宣慰使還是有想法。當時,一位姓宋的酋長有個不安分的手下造反了,可這位宣慰使手握重兵,居然按兵不動。王陽明就給宣慰使寫信說,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是你在按兵不動,剿滅一個酋長對你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何況只是一小股反政府勢力,居然縱容他們在你的界面鬧得天翻地覆。朝廷倘若知道了,該作何想?他們會不會認為你是沒有能力?萬一把你撤換了,該怎么辦?
宣慰使幡然醒悟,立即出兵,很快就剿滅了叛亂。
王陽明寫信的功夫已是臻入化境,這全是因為他“知行合一”的理論為他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