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個故事,同樣很有意思。
某學校禁止學生在教室里穿拖鞋,而“搗蛋鬼”孫立同學卻穿著一雙拖鞋進了教室,被班主任徐老師發(fā)現(xiàn)了。
徐老師皺著眉頭說道:“孫立,站起來!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為什么還穿?”
孫立大聲回答:“對不起,我沒穿拖鞋!”
徐老師一聽,馬上提高了嗓音:“什么?你腳上穿的不是拖鞋?”
孫立低頭望著自己腳上的鞋子,語氣堅定地說:“不是,是涼鞋。”
這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孫立的鞋子上,原來這雙鞋子真的是一雙涼鞋,不過現(xiàn)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與拖鞋沒有兩樣。
徐老師大為光火,大聲問道:“涼鞋的后跟被剪掉了,它還是涼鞋嗎?”
孫立昂起頭,高聲反駁說:“當然是涼鞋!這就像一個人的腿斷了,但他還是一個人一樣?!?/p>
徐老師一愣,但他很快鎮(zhèn)定下來,盯著孫立不緊不慢地說:“學校禁止穿拖鞋,禁止的是一種散漫的作風。”
孫立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深深地低下頭去。
什么是拖鞋,什么是涼鞋,其實不是個重要的問題?!皢萄b改扮”的鞋子是難以歸類的,因此不能一味地糾纏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而一錯到底。
3.?恣意發(fā)揮說開去
恣意發(fā)揮,是辯論的自由之境,是一般的高手所不易達到的層次。和許多精彩的方法一樣,它可以讓我們戰(zhàn)勝對手,同時享受論辯的過程。
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jié)M腹詩書,才華橫溢,善于在辯論中恣意發(fā)揮。
一天,乾隆皇帝問紀曉嵐“忠孝”二字作何解釋,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乾隆皇帝立刻叫紀曉嵐馬上去死。紀曉嵐領(lǐng)旨,乾隆皇帝又問紀曉嵐打算怎么死。紀曉嵐說跳河。乾隆皇帝當然知道紀曉嵐不會去死,于是就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著問他為什么沒有死,紀曉嵐答道:“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里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應該先回去問問皇帝是不是昏君,如果不是昏君,你就不該投河而死;如果說皇上跟當年楚王一樣的昏庸,你再死也不遲啊!’”乾隆聽后放聲大笑,連連稱贊紀曉嵐不愧是雄辯之才,當然也不叫紀曉嵐去死了。
對方如果進行詭辯,那我們就可以將錯就錯,恣意發(fā)揮,反襯荒謬的立論,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點出問題的實質(zhì)。
一個鄉(xiāng)黨委書記和這個鄉(xiāng)的派出所所長爭辯起來。
事情的起因是這個鄉(xiāng)的幾個地痞經(jīng)常偷雞摸狗,氣焰囂張,群眾向鄉(xiāng)黨委書記反映了情況。書記于是找來了派出所所長,責問是否知道那幾個地痞的胡作非為。所長說知道情況。于是,書記又問為什么至今未對他們采取行動。
所長說:“采取行動只是個時間問題,這就像喂豬一樣,如果還沒等到豬肥就殺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這些地痞就像豬一樣,現(xiàn)在還是瘦瘦的,沒有喂肥,處罰起來沒分量。這是個策略問題,群眾不理解,我們可以理解?!?/p>
書記非常不滿地說:“你的‘肥豬論’太玄虛了,群眾怎么會理解?豬是人們心甘情愿喂養(yǎng)的,而這些地痞,群眾會甘愿喂養(yǎng)嗎?還是聽聽我的‘肥鼠論’吧。如果有個人養(yǎng)了一只貓,指望它捉老鼠,可這只貓卻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結(jié)果主人家老鼠成災。主人找貓來問罪,可貓卻振振有詞地對主人辯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遲?!悴轮魅藢ω垥惺裁纯捶??”
所長一時沒了主意,他喃喃地說:“這……書記的‘肥鼠論’更有哲理,是我一時糊涂,我馬上就把那幾只‘老鼠’抓起來。”
對一些貌似正確而實則錯誤的說法,正面進攻不易,那就先肯定歪理,將錯就錯,從另一面說開去。
一位顧客進入商場買了香煙后,點燃便抽,售貨員以賣場內(nèi)不許抽煙的店規(guī)予以制止,這位顧客非但不聽,反而責問商場為什么賣煙,于是,他和售貨員之間發(fā)生了爭執(zhí)。正在兩人互不相讓之際,商場經(jīng)理聞訊而至,他問明了情況后,笑著拍了拍這位顧客的肩膀說:“你的意思好像并非沒有道理。是啊,商場不讓抽煙,為什么要賣香煙呢?不過,我們商場還賣手紙呢?!痹趪^者的大笑聲中,顧客聽出了經(jīng)理話中的意思——你總不至于認為在我們商場可以隨意大小便吧——他不由得臉上發(fā)燒,于是掐了煙頭,訕訕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