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地讀到自己遇難的訃聞
1900年,義和拳暴動,北京形勢混亂不安,各國公使館危在旦夕,莫理循本人也處境危險。《泰晤士報》曾根據(jù)風(fēng)聞刊出有關(guān)他可能遇難的長篇報道,文中充滿溢美之詞。莫理循的確是“起死回生”,他在文章刊出數(shù)周后,很愜意地讀到自己的訃聞。
得益于他豐厚的人脈和過人的膽識,莫理循未在拳亂中喪身,他躲藏了幾個星期。其間,還志愿參加了好幾次危險的救助行動。在局勢變得不可收拾時,他顯示出了自己力換狂瀾的能力。最典型的事例是,拳亂初起時,他組織營救了一批受困于北京城郊一座廟里的美國婦孺,他們的藏身之處正好位于義和團向京城行進的路上。此舉使莫理循獲到北京美國僑民的廣泛贊譽。但莫理循本人談及此事時總是強調(diào),他們之所以得以脫險,全仗好心中國人的幫助,榮譽應(yīng)歸功于這些善良的中國人。
這是一位人們在困境中可以依靠、滿臉是泥、健壯快樂的英雄漢。在東交民巷遭到攻擊期間,他與日軍大尉志波(Shiba)和美軍上尉斯圖雷茲(Stroughts)并肩作戰(zhàn),后者在交火中被殺,莫理循也身負重傷,但大難不死④。
對人、風(fēng)俗、古玩、最新發(fā)明和新書充滿好奇
從外表看,莫理循博士像一位冒險家和成功商人,他身強力壯,壯實的體魄非常適合戶外運動,是典型的西方紳士做派。他總是顯示出自己對新奇、反常和奇特事物的喜愛之情。只要聽說要外出旅行,他會毫無困難地立即調(diào)適到野戰(zhàn)狀態(tài),并很快適應(yīng)新的環(huán)境。他對人、風(fēng)俗、古玩、最新科學(xué)發(fā)明和新出版的圖書都充滿好奇。
在北京他精心布置的家里,收藏有9000冊與中國有關(guān)的圖書,據(jù)說這些藏書是世界漢學(xué)研究的最好珍藏。他的書房堪稱典范,每一冊書都分門別類,有目錄和索引,便于他隨時調(diào)用相關(guān)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看過他的書房就知道他成功的秘訣。他的座佑銘是準確無誤,這是一個追求準確到極致的人。
因此可以說,他在整個遠東地區(qū),是擔當中華民國政府政治顧問一職的不二人選。他的聲望和淵博的學(xué)識獲得了中西方各界人士的認可。最近,他與同事訪問日本,受到天皇款待,對于一名西方記者而言,這是史無前例的殊榮。
1900年秋天,他赴太原(Tai-yuanfu)訪問新成立的省咨議局。 當他步入會場時,全體議員起立向他表示敬意。他的這項任命對中國人來講是順理成章的。長期以來,中國人把他當成自己的真誠朋友,對他充滿信任,他也可毫無畏懼、不帶偏見地批評他們。
莫理循的聲譽并非只是來自中國國內(nèi),也來自那些認他為敵的人口中。他樹敵頗多,但這些人對他都心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