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向西方學習,我們多過了一個年,許多功利者想,真是賺了。
本來,我們只過一個年,就是陰歷或者夏歷或者農歷的年,噼里啪啦,張燈結彩,送的是灶王爺,迎的是各路的神。民國以后,我們實行了公歷,按照公元紀年,這是向西方學習,過陽歷年。本來是要廢除農歷,但中國人不答應。廢了一段,又開始過了。有一段時間,陰歷就叫廢歷。由于沒有廢掉,這倒好,我們中國就可以過兩個年了,雖沒有達到朱元璋每個月都要過年的要求,但365天里,能過兩個年,也是中國特色了。這不還沒有結束呢,在元旦前面我們還逐漸熱衷于過圣誕了,對有的人來說是又像過了一個年。不過這個年主角是白胡子老人。從胡子的蓬松度和長度來看,和我們本土的灶王爺區(qū)別不是太大。
原來,向西方學習真是好處很多,至少可以多過兩個年。不過,我們在計算年齡上倒是一點也不糊涂,一年過再多的年,還是只算一歲。尤其是一些官吏,在年齡上更是錙銖必較。為了有利于自己年齡的統(tǒng)計,出生的時候按陰歷,退休的時候按陽歷,里外又可以多賺兒個月。
不經意間,我們賺了一個年,但還不僅于此,我們本來已有情人節(jié),傳統(tǒng)的說法是七夕。向外國學習考察以后,發(fā)現外國也有一個情人節(jié),于是中國人就可以過兩個情人節(jié)了。只是不知道有情人是否更加有情,但賣玫瑰的在想,情人節(jié)最好每個月來一次。
我們一直穿圍兜和大襟的衣服,向西方學習后,我們開始打領帶了,穿西裝了。但西學不能忘記本分,這是我們的心結,也是我們的慣性。我們是兩手都要抓,魚和熊掌都要得。這是學貫中西,顧此不失彼。我們外面穿的是西裝,但里面還是穿肚兜,如果是本命年,里面肯定還是紅肚兜。洋裝穿在身,我仍是中國心。
外在的是這樣,內在的也是。
課程改革,大家都知道外國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不管出身和天賦,要對學生充滿期待,充滿鼓勵,最后學生就能如期成才。但我們許多人在接受這個效應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紅肚兜。堅信本土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飯桶兒笨蛋”效應。如果是小學招生就問是哪家幼兒園畢業(yè)的,如果是中學就問是哪家小學畢業(yè)的,如果是大學就問是哪所高中畢業(yè)的。為什么?很簡單,就是看門第,看出身,重點學校包括幼兒園就格外受到青睞。這個時候,就不管皮格馬利翁了,頂多是皮格馬利翁再加上個龍鳳和老鼠什么的。
一個蘋果交換一個蘋果,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一個思想交換一個思想,每個人至少就有了兩個思想。但兩個思想不一定是絕對的好,如果是兩個對立的思想混合在一起,就會錯亂、紊亂,左右不能開弓,也不能逢源,左右倒是可能為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