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當代主流理論:后凱恩斯綜合理論(4)

穩(wěn)定不穩(wěn)定的經濟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凱恩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著作——《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于1936年正式出版(前言上寫的是1935年12月13日)。對《通論》的評論和說明(大部分是數學化的)最早出現在1937年。

羅斯福在1933年也就是他執(zhí)政的第一個任期間,做了一些旨在恢復經濟的政策改革,這發(fā)生在《通論》出版之前;羅斯福的第二個任期從1937年1月開始?!锻ㄕ摗烦霭嬉院螅渲械囊恍┧枷氡挥糜诮忉尳洕謴推陂g政府赤字存在的合理性。不過,羅斯福新政的最初方案是有根據的、合理的、基于人道主義精神的。失業(yè)者為了生存需要有收入,而工作是獲得收入的途徑;在羅斯福和當時的美國人民看來,不勞而獲地擁有失業(yè)救濟金是不可容忍的事情。雖然當時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觀點以說明(為刺激國民經濟)政府對企業(yè)的投資是件好事,但是認為政府赤字能夠增加經濟中私人部門的產出和就業(yè)的觀點,當時并沒有作為制定財政支出計劃的依據而被提出來。

羅斯福新政既是一種改革的努力,又是一個經濟復蘇計劃。羅斯福在其第個一任期內,即1933—1937年,主要的結構改革在凱恩斯《通論》的思想產生影響之前都是被廣泛認可的。很多改革措施的目的都在于使經濟大蕭條不再發(fā)生,這些改革措施也正表明了改革者對經濟大蕭條的詮釋。羅斯福新政時期,價格緊縮被看成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并且人們期望能夠通過政府和私人干預使下降中的價格保持穩(wěn)定。然而,根據《通論》中的觀點,價格緊縮只是嚴重經濟衰退的一個征兆,而非蕭條的原因。根據《通論》的觀點,1933—1937年的結構改革是針對衰退的征兆而不是衰退的原因來進行的。

1937-1938年的經濟不景氣最主要的后果是物價上漲,這是在經濟局部復蘇時期市場存在限價政策的前提下發(fā)生的。經濟學家們最近開始轉而贊成凱恩斯的觀點,比如哈佛大學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就強調1937-1938年經濟不景氣的原因在于,1936年分發(fā)給退伍軍人的獎金帶來的財政上的推動,1937年為了達到預算平衡而采取的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美聯儲為消除潛在通脹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1937-1938年的經濟不景氣導致了國家臨時經濟委員會[ 國家臨時經濟委員會(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 TNEC)是為了對經濟力量集中度進行徹底的研究而于1938年成立的。參見Ellis W. Hawley, The New Deal and the Problem of Monopo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TNEC變成了一個爭論經濟不景氣和經濟衰退原因與應對策略的論壇。]的成立,該委員會一開始認為壟斷勢力和限價政策的實施才使得經濟不完全地膨脹和衰退。凱恩斯思想能夠被引入政策討論中正是得益于漢森向委員會的推薦;然而,直到二戰(zhàn)后政府干預增加,相當數量的受凱恩斯理論影響的經濟學家才有機會積極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并且對政策產生影響。

凱恩斯的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產生了一定影響,那是因為該理論(被普遍接受的其實是它的縮減版本)認為市場機制并不一定是一個能夠自動糾錯從而實現并維持充分就業(yè)的體系。在20世紀30年代,顯而易見,市場對經濟行為的調節(jié)是失敗的。即使是市場可能會糾正市場的偏差從而引導經濟走向充分就業(yè),但是至少在當時,市場并沒有及時地發(fā)生作用。在類似于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后,若要通過市場自身力量使經濟重新達到充分就業(yè)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太漫長,而且從政治上來說,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至少,市場即使要發(fā)生作用也需要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下才能實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