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沒的甲午》:戰(zhàn)火燒過鴨綠江(1)

沉沒的甲午 作者:陳悅


平壤、大東溝海陸兩場大會戰(zhàn),因為海軍作戰(zhàn)較有聲色,且成功掩護了劉盛休部銘軍安全登陸,清政府內普遍認為雖然損失了軍艦,海戰(zhàn)仍屬于勝仗,清流言官對海軍的指責也暫時停歇。但平壤陸戰(zhàn)場的潰敗,令大多數事前看好陸軍的人大感意外,平壤城內集結了北洋淮系陸軍上萬兵力,竟然只防御了不到一天就告失守。中國陸軍的作戰(zhàn)力究竟怎么樣?日本軍隊到底有多強大?一連串的問號讓事前主戰(zhàn)的清流言官也不禁感到心虛不安。

兵敗平壤,猶如是道分水嶺,不僅使得世人對中國陸軍戰(zhàn)斗力的評估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判斷,同時清軍在朝鮮北部的戰(zhàn)略布局因此失去維系,陸戰(zhàn)場的格局隨之巨變。

發(fā)源自長白山麓的鴨綠江,是中朝兩國間的界河,左岸的白山黑水,就是清政府的發(fā)祥之地,陪都奉天(今遼寧沈陽)也在國境之內不遠處。隨著在朝軍隊陸續(xù)退到鴨綠江沿線,清政府龍興重地已經處在日軍兵鋒的直接威脅下,陸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從與日軍在朝鮮抗衡,改為此刻的嚴防日軍攻入國境。9月20日,清政府降旨,同意李鴻章制定的“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樊籬,力保奉天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后厚集兵力,再圖大舉”戰(zhàn)略,[14]任命以善戰(zhàn)著稱的毅軍統(tǒng)領、老將四川提督宋慶幫辦北洋軍務,趕赴鴨綠江畔,直接到前線統(tǒng)率諸軍,組織防御。兩鬢斑白的老將宋慶“輕騎趲程”,從原駐地旅順出發(fā),在親軍小隊護衛(wèi)下急行4日,10月8日匆匆趕到了鴨綠江前敵接掌軍務。隨即,原先在鴨綠江畔忙于整頓殘軍、構筑工事的淮軍將領葉志超、衛(wèi)汝貴,因連日來清流言官針對平壤戰(zhàn)敗的參劾,被革職查辦。

此時,集結在鴨綠江畔的中國軍隊,包括從平壤撤回的盛軍、毅軍、奉軍以及東北盛軍等敗兵,還有由北洋海軍護送登陸不久的劉盛休銘軍,以及宋慶新調來的4營毅軍,不久,黑龍江將軍伊克唐阿率領的13營鎮(zhèn)邊軍抵達鴨綠江畔,也加入到守軍隊伍中,總計清軍各部兵力約為23750人。宋慶、伊克唐阿采取以九連城、安東兩座城市為支撐點,在北起長甸河口、南至大孤山的鴨綠江沿線散布兵力來構筑防御線;又根據對日軍攻擊方向的判斷,在被認為將是日軍主攻方向的九連城—虎山一帶防線右翼,集結了大部分朝鮮撤回的部隊和新增援的銘、毅軍,由宋慶親自指揮。北方的防線左翼,被認為受攻擊的可能性較弱,由戰(zhàn)斗力較弱的東北旗人部隊駐防,伊克唐阿指揮。

雖然義州對岸的九連城一帶幾乎集結了直隸轄境內所有可調的淮系陸軍精銳,但就是這么一支當時全中國裝備最精良的軍隊,與日本陸軍相比,在近代化訓練程度上還處于幼稚階段。而且這支軍隊要么是前敵敗歸的驚弓之鳥,要么是久經和平、暮氣日深的隊伍,大戰(zhàn)未起,敗跡已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