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大器晚成,到40歲才有 的實見處 。40歲以前的學思,都不是朱子學的本質(zhì)。朱子學之認真建立,是從參究中和問題開始。
一、中和問題的脈路
朱子24歲初見李延平,29歲再一見,31歲始正式受學,又3年而延平卒。朱子之父韋齋與延平同師事楊龜山之弟子羅豫章, 日誦大學中庸之書,以用力于致知誠意之地 〔8〕??梢娭熳由倌陼r期的家學淵源即以《大學》、《中庸》為首出?!洞髮W》重點在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中庸》則言慎獨、致中和,二書皆整然有條理,使學者易有把柄。尤其經(jīng)過伊川與龜山之承傳,學者初期用功,大率先注目于此。但羅豫章與李延平之工夫重點,是在 危坐終日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fā)之前氣象為何如 ,這是順《中庸》 致中和 而用功,是龜山門下相傳的工夫指訣。就此而言,還不能說是伊川之綱領(lǐng),而是龜山承明道之體會天理而開出的工夫入路。(《北宋篇》第十八章第二節(jié)之三與第三節(jié)之二,對此曾有論述,可參看。)黃梨洲說此乃 明道以來,下及延平,一條血路 ,這話是不錯的。
延平靜坐以觀未發(fā)氣象,為的是要歸于切己涵養(yǎng),自身受用,以期德行之進于純熟,并非徒然靜坐去觀一個精光炯炯的物事而已。這一個工夫入路,朱子自然習聞熟矣。但在義理上如何展示此未發(fā)之中、天下大本之中?延平并沒有做這步工作,雖因朱子之扣問而有所解說與透露,但一個入路究應(yīng)依何種方式才能得力于己,這是隨人而有不同的。適于延平的不必即適合于朱子。而朱子為人甚為著實,理論興趣又強,一字一義皆要討個明白,以使工夫之所施,可以枝枝相對,葉葉相當。這是朱子為學的勁力,所以牟先生說朱子合下是 弘道的大器 。但自伊川當時,對中和問題的解說即無結(jié)果而終,延平又無理論展示之興趣,所以在朱子心中乃形成一大疑團與煩悶。
原《中庸》之講 致中和 ,是由 天命之謂性 、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 一路說下來。所以 致中和 是順承 從性體言慎獨 而推進一步的、更為具體的表示。然則,作為 天下之大本 的 中 畢竟指何而言?(1)如果不是在通于天命的那個性體之外另有一個大本,則這個 中 便是指目 天命之謂性 的那個性體而言。(2)如果 中 是就喜怒哀樂之情未發(fā)時、情之潛隱未分的渾融狀態(tài)而言,則它仍然屬于情,而不足以為天下之大本。假若視此為大本,便無異于承認在通于天命的那個性體之外,另有一個大本。但這種講法恐不合中庸原意。(3)依牟先生之衡定,此作為天下之 大本 的 中 ,必是就通于天命的性體而言,必是就 由喜怒哀樂之情異質(zhì)地跳躍一步 而躍至 超越的性體 而言,而不是直認 情之潛隱未分的渾融狀態(tài) 為大本之中。
這個 中 體,(1)統(tǒng)宇宙而言之,它就是 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這一本體宇宙論的、即活動即存有的實體。(2)就命于人而言之,它就是吾人之性體 此性體不是別的,它正就是具于個體中的 于穆不已 之實體。(3)這個實體,如果就《中庸》后半部以及《易傳》而言之,亦可曰誠體、神體、寂感真幾。它必不只是屬于 本體論的存有 之靜態(tài)的理,必不 只是理 ,必不脫落神義、寂感義。(4)如果就其為吾人之性體而言,則此性體亦是心、亦是理,性體即心體、心即是理。(5)總之,它是一個本體宇宙論的創(chuàng)生直貫之實體,它就是作為 天下之大本 的中體、誠體、性體,而亦得名之為心體。 如果以這個 中體 主宰調(diào)適吾人之情、而使情之發(fā)皆能中節(jié)合度,這就是 和 。和,是中體達于用、而在用中行,故《中庸》繼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之后,即說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體呈現(xiàn),和用暢達,是之謂 致中和 。致中和,則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可見 中體 實即是 于穆不已 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