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論道德宗教之融通(9)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xué)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其實,儒家的義理骨干是“天道性命相貫通”,而“天人合德”的話,亦已講了千百年。儒家的實踐,一定要求天人相通,物我相通;一定要求由小我到大我,從有限通向無限。所以,儒家既是道德境界,亦同時是天地境界。若關(guān)聯(lián)宗教來說,儒家亦是“即道德即宗教”的。儒圣的終極關(guān)懷,同于宗教(唯取經(jīng)與講法,各有不同)。在儒家,道德與宗教,本就是相融通、相契會的。

三、祭(宗教)與禮(人文)的融一

人類的文化系統(tǒng),都有它的宗教階段。而中國則在3000前(西周初期)便已顯發(fā)出人文精神之自覺,使原始的宗教漸次走向轉(zhuǎn)化的過程。下及春秋,宗教人文化的思想演進(jìn),乃達(dá)到成熟的階段。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者,也是宗教人文化的關(guān)鍵人物。他的德慧生命涵容深廣,他對天的態(tài)度顯示“天人關(guān)系”,對鬼神的態(tài)度顯示“人神關(guān)系”,對祭祀的態(tài)度則顯示他“攝宗教于人文”的精神。

對“天”一面,上文已有所述。在此只簡括地這樣說:在孔子生命中所顯示的天人關(guān)系,乃是“天人相知、天人和合、上下回應(yīng)、有來有往”的關(guān)系。

對“鬼神”一面,孔子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以及“未知生,焉知死”之言。見《論語?先進(jìn)》之《子路問事鬼神章》。這是表示:以“事人”之道為先,以“生”之道為本。一個人的誠敬,如果不足以事人,又如何能奉祭祀于鬼神?如果不知“所以生”之道,又如何能知“所以死”之理?所謂“義之所在,生死以之”??芍八乐馈辈⒉划愑凇吧馈?;人從生到死,只是“盡義”,只是“由仁義行”而已。此外,孔子對于鬼神采取“敬而遠(yuǎn)之”的態(tài)度,反對“非其鬼而祭之”見《論語》之《雍也》、《為政》。。認(rèn)為平日生活誠敬不茍,即是卜,即是禱,不必臨病之時而禱求于鬼神。參見《論語?述而》之《子路請禱章》。

至于“祭祀”,自是宗教的要素之一(雖然各種宗教的祭祀形式和含義,彼此互有異同)。在儒家,是將祭祀納于“禮”的范疇之中。這固然是“攝宗教于人文”的表示,但反過來說,“禮”之中既然包含“祭禮”,就表示儒家之“禮”,不只是倫理的、道德的,同時亦是宗教的。倫理、道德,統(tǒng)于人文,故“人文”與“宗教”也通而為一。這就是儒家的基本性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