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開新(7)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第一綱,內(nèi)圣成德之教,也就是心性之學。儒、道、佛三家都有其獨立的心性之學。其中儒家是道德的進路,應該是心性之學的正宗。心性之學的目標是成德、成圣賢。儒家既然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就必須面對成圣、成賢是否真實可能的問題。儒家當然認為可能,但可能的根據(jù)在哪里呢?儒家講“本體”(道體、性體、心體、仁體以及良知天理等),就是為了建立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超越而客觀的根據(jù)”。這是人人一樣,無不具足的。在本體問題之外,儒家又講“工夫”(為仁、守約、慎獨、求放心、明本心、致良知等),則是為了開顯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內(nèi)在而主觀的根據(jù)”。工夫的進路可以有共同性,但工夫的實踐則完全是各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幫不了忙;孔子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篇》。便是這個意思。儒家這一套內(nèi)圣成德之學,不但有久遠的傳統(tǒng),而且有永恒的意義。雖然20世紀以來,內(nèi)而慘遭不肖子孫之誤解丑詆、摧殘糟蹋,外而遭逢西方宗教與各種觀念系統(tǒng)之挑戰(zhàn)擠逼;但俗話說得好,“真金不怕火煉”,而且越煉越純,越煉越亮。到底什么樣的路道,最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在以往“儒、道、佛”一兩千年的摩蕩中,大家已經(jīng)漸漸明白過來。從今以后,將轉為“儒、佛、耶”三教的摩蕩過程。結果如何,無法預知,也無須猜測。我只想在此提醒一句:相互觀摩激蕩,決非拼生死、分勝負,而是分判異同,進而相互融攝,以期化其異而趨于同。到最后如果仍然有異而難以消解,我們便應該記取孔子的話:“君子和而不同”,而千萬不可以為了“強求其同”而成為“同而不和”的“小人”?!墩撜Z·子路篇》載孔子之言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第二綱,開出知識之學。中華民族有很高的科學心智,而且自古以來也持續(xù)有高水準的科技發(fā)明。但我們?nèi)匀辉敢獬姓J,中華文化欠缺一個“知識性的學術傳統(tǒng)”。以筆者之見,這是關乎民族文化心靈表現(xiàn)形態(tài)的問題。數(shù)千年來,華族文化心靈的表現(xiàn)是以“德性主體”(道德心)為主綱,而“知性主體”(認知心)則一直在德性主體的籠罩之下。未能充分透顯以獨立起用。所以,兩千年來的學術,一直是以“成德”為中心,而從未以“成知識”為重點。華族本來可以開出知識之學的傳統(tǒng),而終于未曾開出者,非不能也,乃未嘗專力為之而已。如今,民族文化心靈已經(jīng)有了這步醒覺,以前沒有的,今后可以使它有。更何況在儒家學術中也原本就有現(xiàn)成的思想線索。先秦荀子和南宋朱子所講的“心”,正是作為知性主體的認知心;只因他們持守儒家“道德的進路”,而并未以知識為中心,所以仍然沒有發(fā)展出科學。今天我們反省文化生命的走向,既已確定知識之學的重要,自須調(diào)整文化心靈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使中華民族能夠自本自根地開出科學。這是一步“相順的發(fā)展”,不但“理所應然”,而且“勢所必至”。若以近世儒學中的朱子與王陽明為代表,也同樣可以疏導“開出知性學問”的理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