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種子就有收獲
人們常說:“人在四十歲以前是靠能力做事。四十歲以后則是靠人際關系做事!”
這并不是說四十歲以后就不必用到能力。而是強調在四十歲之后人們的事業(yè),應該善于運用人際關系,這樣才能做得輕松,而且成效也大。如果還要靠自己個人的力量,當然也是可以做事,卻很難有大的成就!
因此如果一個人在四十歲以后,若仍然無法為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他的成就是有限的!
長城不是一天建造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不是一日之間可以建立起來的。如果到了四十歲,你才認識到人際關系的需要,想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就有些L羊補牢的意思了。當然也會有成績,但要看到成果,必須在三年,甚至五年后。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長時間的經營。人與人之間的了解需要時間,再從了解進步到信賴,而這個過程短則一年半載,長則七八年,甚至三十年!三兩天就“一拍即合”的人際關系往往是利益上的關系,基礎很脆弱,這并不是好的人際關系,有時甚至會使你因此遭受毀滅性損失!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經得起考驗的人際關系,而不是速成的人際關系,而要有
好的,經得起考驗的人際關系,就要有一種“播種”的觀念,就像農民在田里播種那樣!
要得到一棵果樹,必須先有種子。而“播種”是獲得果樹的必要條件。也許種子會腐爛,不發(fā)芽,但不播種,就絕不會有果樹長出來!經營人際關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是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雖然不一定會有好的回應,但沒有用心,你就無法與別人建立并保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即使有人主動來和你建立關系,但也要你有“用心”地回應,這關系才會持續(xù)下去!你若冷淡以對,所有的人都會遠離你。
有些種子會在節(jié)氣到時發(fā)芽,但有些卻并不這樣,像有些干燥的地方,種子可以在土里深埋數十年。經營人際關系也是如此,有時你的用心很快就會從對方那里得到回饋,但有時卻得不到。至于什么時候才能得到“回饋”,你不必花心思去期待,只要你播下了友誼的種子.“機緣”一到,它自然會發(fā)出芽來!而這發(fā)芽的時間,有可能是在你四十歲時、五十歲時,雖然時間較長,但總是有希望的!
并非每顆發(fā)芽的種子都能長大成樹。你得小心勤快地為種子灌溉、除草、施肥,它才會有可能長大成樹,開花結果。人際關系也是如此,你也必須以熱心、善心來維護它,尤其不可“拔苗助長”,急于收獲果實,這只會破壞你的人際關系,并且,你這種“拔苗助長”的作風會在人們中散播出去,會成為你的負債!
播的種子越多,發(fā)的芽也越多。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獲得一片果園。人際關系也是如此。人們在年輕時用的心多,交的朋友當然多,縱然有一些“不發(fā)芽”的,但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累積,你的朋友還是很多,那時這種人際關系就是你的果樹林,而你必然能享受這些甜美的果實!
無認你處于什么樣的年齡階段,無論你現在的人際關系如何,不必急,用“播種”的態(tài)度來經營自己的人際關系,而且越早播種越好。
在不久的將來,你定能夠享受到收獲的喜悅!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你事業(yè)成功的橋梁但是,試著和任何人說話,即使對方不是你心里所想象和期待的人。即使在街上碰到的陌生人,都可能成為你事業(yè)成功的橋梁。現代人視力不佳,近視眼很多,還有更多是“勢利眼”。他們看近不看遠、看富不看貧,對于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或是職位比較低的人頤指氣使,相反的,對丁可以幫助自己升遷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則極盡巴結奉承之能事。
在人際關系互動中,很多人常陷入一種情緒——對人家好就希望獲得回報,萬一結果不如預期,就會陷入怨天尤人的心情,或是選擇性的付出。這種錙銖必較的交友方式,必然很難結交到真正的朋友,也必然會在人際交往中常陷于付出r得不到回報的失落心理。其實,交友不應持有一種付出了就會有回報的心態(tài),現施現抱的心理,這對于結交朋友極為不利。我們應這樣想:“我對人好,是我自己的事情,至于別人要不要也對我好,那足他的選擇?!?/p>
或許你播下的種子,不一定很快就開花結果,但是總有一天你會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