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中國人抬錯了棺材,哭錯了祖宗(1)

棒喝中國 作者:黃東濤


這句話,散見于王老師談論中國文化的各種講話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誤讀乃至鄙棄,同時對西方文化的一味追捧,形成當代許多中國人在面對中國文化的問題上,種種“抬錯棺材”、“哭錯祖宗”的情形。

筆者一次跟王老師對談,談論當代中國文化的問題,想整理一點文字資料。王先生就用了這句話:中國人抬錯了棺材,哭錯了祖宗!我當時想,應該“溫、良、恭、儉、讓”一點吧。王老師說,就用這句話!

用“抬錯棺材”、“哭錯祖宗”這樣的字眼形容文化現(xiàn)象,聽上去是一種很粗鄙的批評語言,但是從中可以看到王老師對許多中國人種種數(shù)典忘祖情形的痛切心情。

首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被多數(shù)人信奉的說法就是,孔子及其儒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思想。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這是一個巨大的謬誤。關于這一點,在下面《孔子算老幾?老二?!返奈恼轮袑⒁M行詳細說明。在此先略過。

還有一種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誤解,那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阻礙了中國近代的發(fā)展。實際的情形是,正是因為清朝中葉以來,許多中國人丟失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當驕傲自大、貪污腐敗、閉關自守這些僵化、落后的思想占據了主流地位的時候,中華民族就不可避免地開始墮落了。這種墮落,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錯,反倒是因為我們丟棄了真正文化精華的結果。我們指責中國傳統(tǒng)文化阻礙了中國的發(fā)展,正是“哭錯”了對象。而當代中國很多精英和學者,延續(xù)“五四”以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味鄙棄的思想,仍舊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是糟粕,認為西方文化一切都高明,尤其像《河殤》這樣的作品,就是這種心態(tài)的體現(xiàn)。

實際上,一直到近代以前,中國文明在整體上都高于西方。從歷史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精髓得到弘揚的時代,就是整個社會、經濟都十分發(fā)達的時代,像漢、唐、宋、清朝前期等。德國學者弗蘭克的著作《白銀資本》就論證,一直到18世紀,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中國。17、18世紀在歐洲還掀起“中國熱”,那時候中國其實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仍舊讓歐洲自嘆不如,并且心甘情愿地向中國學習。歐洲的上流生活、藝術等各方面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更是幫助推動了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文化能有如此的影響力,能夠生發(fā)出經濟社會的富庶繁榮,其根源難道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精華嗎?

對中國文化這種“抬錯棺材”、“哭錯祖宗”的結果,更導致了許多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鄙棄,導致了一種民族虛無主義,這對于一個希望自強的民族,是一種致命傷。每一個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無一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傳承,無一不尊重自己的歷史,并且能夠從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精華,運用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當今歐美、俄、日、韓各國,莫不如此。對自己文化鄙棄的同時,是對西方思想的一味追捧。這種追捧,盛行于各個領域。比如在管理思想領域,西方的管理思想一波一波地被許多中國人眾星捧月地擁戴,又因為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一波一波地消退,盡管如此,仍舊動搖不了許多中國人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趨。諸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課程,標榜“全英文授課”等。這種唯西方馬首是瞻的表現(xiàn),不也是一種“抬錯棺材”、“哭錯祖宗”嗎?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難道沒有中國管理思想嗎?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不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而一味追捧西方,這是很不應該的。

面對中國文化,我們還有更多的錯誤認識。例如現(xiàn)在中國的佛教,整體上都是印度婆羅門式的佛教,其中夾雜了很多迷信的東西,遠不能體現(xiàn)出釋迦牟尼真實的實證智慧,但這種神化的佛教,卻被許多人當作真正的佛教來信奉,這不也是一種“抬錯棺材”的表現(xiàn)嗎?

又比如我們把孔子、老子、莊子、禪宗等當作“哲學”。“哲學”是西方的概念,是近代日本翻譯過來的,中國文化在此之前根本沒有什么“哲學”的概念?!罢軐W”是思維,是思辨,是線性思維,而中國文化是超越思維的,是一種體悟性的智慧,是非線性思維,立體思維。由于現(xiàn)在西方文化掌握話語權,我們許多人就跟在西方后面把自己的文化降為“哲學”,從而喪失了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把握。這不也是“抬錯棺材”的表現(xiàn)嗎?

面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tǒng),我們這一代,真正需要正本清源,需要挖掘我們整個的文化史,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找到未來的方向。不如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從何談起?

(鄭漢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