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者序(3)

理想藏書 作者:(法)皮埃爾·蓬塞納


在1996年光明日報出版社的舊譯本中,譯者其實已經(jīng)做了一些法文原作中沒有做的事:

1.補了作品的體裁說明,即一部作品是“小說”,還是“書信”,或是“詩歌”。這都是由譯者補注的,法文原著中并沒有。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德語文學”中,《維吉爾之死》,譯者增補了“小說”字樣,告訴中國讀者,這是一部小說。而且,為便于讀者查詢,譯者盡可能在作者姓名之前補注了國籍。

2.法文原書中的出版年份,往往是指法譯本的出版年份,對中國讀者沒有什么參考意義。于是,譯者把它改成了原作成書的年份,如若查不到年份,則以作者的生卒年份來代替,這樣,至少可以告訴讀者,這本書是哪一個世紀的作品。

3.對一些外國作家的姓名,譯者并沒有照搬法語中的表達法,而是從原文直接譯過來,或者按照一般通行的拉丁字母寫法譯出。例如一些意大利、西班牙的作家。又如希臘羅馬的作家:佩特羅尼烏斯譯自Petronius,而不是Pétrone;盧克萊修譯自Lucretius,而不是Lucrèce。在這些情況下,外語不保留法語的拼寫法,而直接采用通用寫法。譯名一般照顧通譯。主要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外國名作家大詞典》(漓江版)及《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4.外國作品的法譯名不一定確切,法譯本有的保留原作品名,有的則改譯。

中譯本在翻譯中盡可能還原,但限于水平和資料,有的難以做到,希望得到讀者的原諒和指正。

另外,還要說明的是:這個新譯本是我和女兒余寧共同完成的,她新翻譯了《理想藏書》原作的序言、前言、后記,我則補譯了后面部分的附錄(文學獎和年度最佳圖書的資料,等等)。另外,我們兩人分工補譯了全書各個專題欄目中的補白資料。其中,我翻譯的部分自然要多一些。另外,全書的修改工作和統(tǒng)稿工作是由我做的。

新修訂的譯本主要做了這么幾件事:

1.對原譯文作了通讀和修改,包括訂正明顯的錯誤和文字的進一步潤色加工。

2.補上了十多年前的舊譯本中沒有翻譯的原書的序言、前言和后記。

本書推介者貝爾納?皮沃(Bernard Pivot)寫的序言“哎!假如我讀過《讀書》

雜志的《理想藏書》……”,介紹了《讀書》雜志的編輯們做的這一件功德無量

的工作,同時還以幽默的口吻評價了“圖書的野心”和“選擇的困難”。

《讀書》雜志的負責人皮埃爾?蓬塞納的前言“為什么要有一種理想藏書”則說明,他主編的這本書的主要意圖,是要在建立巨大的“巴別圖書館”和擁有包羅萬象的“惟一之書”這兩種無法交集的烏托邦之間,為“嗜讀如命的人”編制一套“必要卻又無償”的書目。他還在前言中解釋了本書的選編原則。

而阿蘭?若貝爾寫的后記“藏書宛如一個世界”,則簡單回顧了圖書(文字的載體)、藏書(何謂bibliothèque)、理想藏書(作為一種選書的游戲)的歷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