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格拉克眼中的德語文學
“阿希姆·馮·阿尼姆的作品興許不如安德烈·布勒東的《怪異故事集》更讓我著迷,在他的作品中,我喜歡重讀最合我口味的那一篇《世襲財產的長子》。因為那里飄逸著一種中世紀德國的暈人氣味,直到18世紀中期,這個古老的德國還絲毫未損地保留著,但突然一下,就像瓦爾德瑪先生的尸體那樣土崩瓦解,頓時化為塵埃。它帶有老式的粗野,封建的衣缽,招魂的巫師,猶太人的特性(即便在霍夫曼的作品中,也難找到始終警惕著的一個個發(fā)霉世紀的這一特殊氣味)。但是,我對那種魔幻的特點十分敏感,他的整個小說就建立在這種魔幻的周圍:那是一種‘從一個俯瞰視角的窗戶中發(fā)現的內心場景’的魔幻。以往,它曾經具有一種魅力,讓我久久地趴在蓋-呂薩克街的陽臺上看景。……我通過沒有簾布的窗戶,瞧著街對面公寓中的五六個居住者,他們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令人難以想像地一會兒聚攏,一會兒分開,突然又獨自模仿著幽靈般的獨白,我常常覺得,生活的(這里是嗓音和音響)的連續(xù)表現之一的被取消,將會把人類戲劇帶向一種悲劇性的偏移,而它的演員們則在與之斗爭,就如人們有時在夢中苦苦地斗爭,無果地追尋著一種失去的理性,突然變得無比脆弱,比人們通常想像的遠要脆弱得多。對我來說,正是這種夢一般的混亂,追逐一種說得清卻又得不到的氣味,構成了《世襲財產的長子》那種冷冰冰的悲劇性:我特別感興趣的,并不是人們漸漸遠離的那些東西,像在傳統(tǒng)的魔幻作品中那樣,那些與現實合作的道路,而是那樣一種事實,剛剛出于偶然事故離開了正常生活的大路,它就一下子再也回不到原路上來了?!?/p>
《讀與寫》,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