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點頭同意,派使者遍告周邊諸國,定于次年春上在楚國的沈鹿(今湖北鐘祥縣)召開諸侯盟會。巴、庸、濮、鄧、絞、羅、軫、申、貳、鄖、江?等諸侯小國不敢不從,國君親自應召前往赴會,只有黃、隨兩國的國君逾期未至。楚王便派大夫章責備黃國,黃國認錯態(tài)度較好,即刻派出使臣來楚國告罪;派莫敖屈瑕去責備隨國,隨國少師極度受寵,影響著隨侯的決定。于是,楚隨免不了要兵戈相見。
這是歷史上一次較為著名的戰(zhàn)爭,《左傳?桓公八年》記載:“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戰(zhàn),所以怒?我而怠寇也。’”面對楚國的強大攻勢,季梁建議不宜急于應戰(zhàn),主張先委屈求和,如楚驕狂不許,必激怒?于國人,隨軍沒有退路,必定決一死戰(zhàn),置之死地而后生。
少師親眼見過楚軍的衰弱,上次力戰(zhàn)機會讓季梁這種投降派給耽誤了。這次機遇是上天賜予他的,他這個主戰(zhàn)派是不會放棄的。他根本不會相信季梁“弗許而后戰(zhàn)”、“怒?我而怠寇”的鬼話了,力主與楚決一死戰(zhàn)。他甚至痛心疾首起來,幾個世紀以來,被楚人所欺凌,沒有??身的機會。如今,在英明領袖隨侯的領導下,勵精圖治,豐衣足食,兵強馬壯,趁此機會,與楚決一死戰(zhàn),必滅楚人的驕狂之氣。一席慷慨陳詞,說得隨侯熱血沸騰。
季梁無法遏止,便提出了對楚的作戰(zhàn)方案,先攻擊楚軍的弱點?!蹲髠?桓公八年》記載:“季梁曰:‘楚人尚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p>
楚乃蠻夷之國,靠點蠻勁,整倆小錢,其實是一個“苕貨”(湖北方言,傻瓜的意思)國家。楚人亦是如此,比如楚人南轅北轍、楚人刻舟求劍、楚人買櫝還珠、楚人畫?蛇添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無不拿楚人說事。比如,季粱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中國軍隊右?guī)熌耸蔷J之師,君王在右,而南蠻子軍隊,則是左師為大,君王在左。楚人許多反常的做法,使人貽笑大方,他們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敢聲稱“不與中國號謚”。鑒于此,季梁建議攻其楚國右軍,可以一舉擊破。諸侯各國一旦得知隨國破了楚之右軍,必定以為吾國不可小視。
少師很不以為然,認為某些人看起來足智多謀,其實是外強中干。他信誓旦旦地說,擒賊擒王,攻擊楚左軍,直搗敵之巢穴。隨侯被少師描繪的勝利前景沖昏了頭腦,當即同意了少師的作戰(zhàn)方案。
戰(zhàn)爭的結果不以隨侯和少師的意志為轉移。少師被楚將斗丹斬于馬上,季梁死戰(zhàn)保護隨侯。楚兵緊追不退,隨侯不得不棄了戎車,微服混跡于小兵士之中,侍從殺出一條血路讓其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