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節(ji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讓宋襄公吃癟的楚成王(8)

楚國往事 作者:馮知明


楚國為救鄭而來,自然要引起宋襄公的注意。成得臣向宋襄公下了戰(zhàn)書,戰(zhàn)書下得委婉溫和,其實滿竹(書)充滿了蔑視之辭。勸說,論甲宋不如楚,論兵宋不如楚,楚人尚戰(zhàn)而宋人畏死。楚人是為救鄭而來,如果宋從鄭撤兵,兩國可以講和的。宋襄公聽后,大發(fā)陳詞濫調(diào),說什么宋人也許是少甲缺兵,但獨不缺仁義。如果一個國家如楚國者,連仁義都不要了,立國的根本都沒有了,即使稱霸又豈能長久呢?說歸說,但老巢不能丟。他放棄了教訓鄭國的計劃,即刻返回。行軍途中,為了標榜自己的治國方略,特繡了一面“仁義”大旗立在中軍之前。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宋軍返抵宋國邊境。楚軍借道于陳國,向宋國邊境挺進。楚宋兩國這時應該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宋襄公決定拒敵于宋國邊境之外,做到寸土不丟。于是,他屯軍泓水(今商丘柘城東南)以北,以待楚軍到來。歷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zhàn)徐徐展開。

楚軍尚在泓水對岸,宋國大司馬就建議,楚人驕傲,如果偷襲沒有設防之軍,必殺得楚軍屁滾尿流,宋襄公卻搖頭不許。至天明,楚軍開始渡河,大司馬認為兩軍力量懸殊,應該利用自己占有地利之先機,立即出擊,給楚軍迎?頭痛擊,又被襄公斷然拒絕,使得楚軍順利渡河而過。大司馬急得團團轉(zhuǎn),襄公全不為之所動。楚軍過河要設防布陣,在楚軍尚未列好陣勢之時,大司馬再次大聲建議:“此時出擊,尚有幾分勝算。”襄公嚴詞拒絕:“吾乃仁義之師,怎肯行偷襲之事?”戰(zhàn)爭瞬息萬變,三次天降機遇,被襄公所棄。

一直待到楚軍布陣完畢,宋襄公命令擊鼓向楚軍進攻。襄公果然神勇無比,他身先士卒,視死如歸,沖進楚軍陣中。主帥成得臣見襄公飛蛾撲火般送死而來,便將陣式張開一個口袋,請君入甕。大司馬拼命來救,才得以沖出重圍,襄公終挨了楚軍一箭。

宋軍一敗涂地,拖著殘兵敗將退回國內(nèi),楚國大獲全勝而去。進入都城,國人紛紛指責宋襄公講仁義而害死本國子弟。泓水之戰(zhàn),規(guī)模并不大,卻因為宋襄公一失足而為后世人笑,連偉人毛澤東也這樣評價他——“蠢豬式的仁義”。

當我講述這段歷史,無法不用調(diào)侃的口氣,宋襄公真是太搞笑了。今天我們重新打量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役,首先感到宋襄公的修養(yǎng)其實是很高的,也是一個真正的仁義君子。楚國不僅使他失去了盟主地位,而且還使他顏面盡失,他對楚成王恨之如骨。面對強大的楚軍進犯,卻能恪守仁義,這是一個頂級的修為者,也是行仁義的真君子。所以在世人看來,他還算迂腐得可愛。

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分析宋襄公,他先祖乃是商之老臣。夏商周時代,一些傳統(tǒng)必須由宋國來傳承,比如這樣的國度重仁義立國,達到了國家可以不富足,但仁義不能不講的程度。再比如,商周時代把一些軍事行動稱為“演兵”和“觀兵”,打仗之前,先搞一套仁義的把戲,建所謂的禮義之軍。于是有了許多陳腐的規(guī)定,比如“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就是說敵人受了傷,就不要再攻擊了,花白頭發(fā)戰(zhàn)士不要生擒,不在隘道上阻擊敵人,對沒有列隊的敵方不可以攻擊。泓水之戰(zhàn)還有一層意義,就是擦亮了一些諸侯的眼睛,中國軍事行動從此由保守陳舊轉(zhuǎn)為靈活多變,出現(xiàn)了孫子這樣影響后世的大家。

宋國的歷史包袱過重,面對戰(zhàn)國變幻莫測的風云,不能與時俱進,自然免不了遭到慘敗滅國的命運。

從文化這個角度來分析,恐怕宋國也沒有想到,由微子起,因其長子早死,故將王位傳于其弟微仲衍。而這位微仲衍便是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集大成者——孔子的十四世嫡祖。而孔子在周禮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的儒教,成為中華民族的寶典,二千多年以來,孔孟之道,則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本。

從這個角度來看,楚只是勝一時而已,而宋人之后則是勝出于歷史之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