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則逆止。
大意
制止叛逆首先要制服人的心靈,心靈臣服背叛才會停止。
實例一
漢朝名帝善治國
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各有各的治國方略,他們的英名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因為依照自然的法則,有理有據(jù)地治國,所以才會天下太平,君臣謙讓,互不貪功。他們的美德使百姓深受教化,治國方法順應民意,賞罰制度公正嚴明,才取得了上古時代的幾大盛世。漢朝也不例外,從漢高祖劉邦建漢,到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都是因為治國方略合乎民意,順應自然規(guī)律帶來的。
漢高祖劉邦建漢后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育,對百姓體貼關(guān)愛,廢除前秦的諸多酷刑暴政,從而為大漢王朝的鞏固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尤其是后來的“文景之治”,給予國民休養(yǎng)生息的時機,幾十年不征賦稅,很快便達到了國富民強的地步。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沒有增建過宮室園林,沒有增添過車騎服飾;臣民有不便之處,就以國家的積蓄幫助,為人民謀利;南越王趙陀自立為帝,漢文帝招來趙陀的兄弟,給予厚賜,以德感化,趙陀深受感動,便改帝稱臣。漢文帝與匈奴曾有兄弟之約,但匈奴違約入侵,漢文帝派將鎮(zhèn)守邊關(guān),只守不攻,擔心攻打匈奴會侵擾百姓。被分封到東南沿海的吳王因故與漢文帝不和,稱病不肯上朝,漢文帝不怪怨還派人賜予手杖,并傳語吳王因年老可以免朝。群臣勸漢文帝用宣吳王入朝的辦法將其軟禁,漢文帝表面聽從,實際上不予理睬。郎中令張武受過吳王的賄賂,漢文帝知道后,不但沒治罪,反而賞賜他,讓他心生悔意。所有這些,都表明了漢文帝以德服人,所以才出現(xiàn)了國家繁榮的景象。
漢朝承接了歷代弊端,漢高祖撥亂反正,漢文帝、漢景帝休養(yǎng)生息,但對考究古代禮樂之事比較缺乏。漢武帝登基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除此之外,漢武帝還下令群臣在全國訪求、推薦優(yōu)秀人才,給他們立業(yè)的機會;興辦太學,修建祠廟;改正月為一年初始,確定歷法;規(guī)范音樂詩歌,修建祭天靈臺,頂禮百神,賜予周朝后裔封地;號令建制,煥然一新。漢武帝作為繼承人遵循祖先的事業(yè),學習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代人的風范,像他這樣雄才大略之人,在改善“文景之治”時謙恭儉樸的政策,寬政待民的風氣后,才使?jié)h王朝達到了全盛時期。
漢元帝做太子時,認為漢宣帝執(zhí)法太嚴。漢宣帝變了臉說:“我漢家向來交錯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來危害政權(quán)呢!”雖然在此顯現(xiàn)了漢宣帝的謀略不夠遠大,但他采用或?qū)捜莼驈娪驳姆ㄖ七€是有原因的。漢高祖入秦約法三章,秦人十分高興,這是和緩刑法的好處;漢武帝重修國法,改變了百姓懶散生活習性,這就是猛烈刑法的好處。由此看來,法治的使用要合乎時宜。所以適當時候的嚴刑峻法,對治國也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簡評
《左傳》中說,政策寬松,國民易散漫,應用猛烈的法令去糾正;如果太過猛烈,民眾就會變得殘忍,這時應再實施寬松的政策。以寬松調(diào)劑猛烈,以猛烈調(diào)劑寬松,政治才能達到平衡。《尚書》中說,使用刑罰要時輕時重,審時度勢?!吨芏Y》中說,治理新建國家應用寬松制度,治理動亂的國家應用猛烈的制度,治理安定的國家應兩者適中。所有這些都是關(guān)于采用何種方略治國安邦的言論,可見,順應自然與民意,不違法理,是治理國家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實例二
諸葛亮七擒孟獲
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領(lǐng)袖。劉備死后,孟獲趁機謀反。諸葛亮為鞏固大后方,分兵三路討伐孟獲,一舉將孟獲活捉。孟獲不服,道:“我是中了你們的埋伏才被捉住的,假如是硬拼硬打,你們不是我的對手?!敝T葛亮笑道:“好,那就放你回去,我們再打一仗?!敝T葛亮放走孟獲,眾將迷惑不解。諸葛亮說:“此次遠征,并非爭地奪城,而是為了使南中地區(qū)各民族百姓甘心服從我們蜀漢,以后不再叛亂。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北妼@服。
孟獲離開蜀營,收拾殘兵敗將奪過瀘水,將所有船筏都渡靠南岸,又命令大、小酋長率本部人馬修筑土城,企圖借瀘水天險和土城死守。諸葛亮從當?shù)厝四抢锪私獾綖o水下游150里處的沙口水淺,可以扎筏渡過去,于是派大將馬岱率3000人馬在當?shù)厝藥ьI(lǐng)下夜半渡水,奇襲孟獲,再次把孟獲活捉。孟獲仍舊不服,諸葛亮再次將孟獲釋放。
諸葛亮一連六次活捉孟獲,又一連六次釋放孟獲。孟獲屢戰(zhàn)屢敗,本部兵馬均無斗志,孟獲便向馬戈國主請來三萬藤甲軍。藤甲軍身穿藤甲,刀槍不入,弩箭射在藤甲上也不能穿透,蜀兵接連吃了敗仗。但是,藤甲軍的藤甲有一個致命弱點,藤甲是用油反復浸泡過的——怕火。諸葛亮發(fā)現(xiàn)了藤甲軍的致命弱點,將藤甲軍引入一個狹窄的山谷中,截斷藤甲軍的歸路,在山谷中放起火來,藤甲軍被燒得焦頭爛額,全軍覆沒,孟獲再一次被活活捉住。
諸葛亮傳下命令:放孟獲回去,讓他整頓兵馬,再決一勝負。孟獲滿臉羞愧,說:“七擒七縱,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事情。我盡管不是讀書之人,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這樣不懂羞恥呢?”說完,跪倒在地,脫掉一只衣袖,露出胳膊,向諸葛亮請罪道:“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敢反叛了!”諸葛亮問:“你真心愿意臣服嗎?”孟獲回答:“我們世世代代要銘記丞相的再生之恩,怎么敢不服?”諸葛亮于是傳令擺下酒宴,宴請孟獲及各路酋長,仍舊讓孟獲任南中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的頭領(lǐng)。此后,孟獲對蜀漢忠心耿耿,南中地區(qū)成了蜀漢征伐北魏的可靠后方。
簡評
古語有“以德服人”、“以德報怨”、“以德治國”等說法,道德高尚者以天下為己任,不拘泥于個人小利,尊敬賢者,愛惜人才,自然可以使人心悅誠服,使天下豪杰之士聞風而動,甘愿歸附。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要以德服人,最終使孟獲心服口服,甘愿歸降。
注重個人的德行,不僅古代適用,現(xiàn)代也同樣適用。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聲,有好名聲才有凝聚力,才能做到眾望所歸。因此,只有顧及下屬對自己品質(zhì)的評價,在下屬面前樹立一個公正無私的賢者形象,才能更好地樹立起權(quán)威,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