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計劃
德國的軍事家早就決定先打敗巴黎再進軍圣彼得堡,因而在8月1日時,法國是否袖手旁觀純粹只是個學術上的問題。德國的軍事家認為法俄協(xié)約非常穩(wěn)固,而他們先攻擊法國的行動方針,則更強化了這種關系。在1891年到1905年間擔任德國總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將軍,針對法俄協(xié)約,處處圍繞兩線作戰(zhàn)來制訂計劃。施里芬推斷,只讓少數(shù)掩護部隊駐守東部邊境,而在西線戰(zhàn)場投入全部兵力,以鉗形包圍的方式,經(jīng)由荷蘭和比利時進入法國西部,那么便可以在六周內擊敗動員速度比俄國快的法國,然后就可以動員整個德國軍隊,從容不迫地打敗人數(shù)比較多但是行動比較緩慢的俄國軍隊。
施里芬的繼任者毛奇將軍為了讓荷蘭保持中立,縮減了輪式調動的范圍,但是他并沒有放棄施里芬計劃的基本模式。當?shù)聡氖r最后通牒于7月31日晚間送達俄國時,德國的將軍們就已經(jīng)假定巴黎是第一個攻擊目標。由于臨時修改施里芬計劃可能會讓整個德國的戰(zhàn)爭機器陷入混亂,毛奇不能等到知悉法國的意向之后,才決定軍隊的行進路線。因此他在7月31日也同時向巴黎發(fā)出最后通牒:法國必須在十八個小時之內宣布中立。
法國破解密碼的機關得知德國意圖占據(jù)圖爾(Toul)與凡爾登的邊境要塞,以此來確保法國中立。巴黎之前對俄國全面動員的種種疑慮,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無蹤。沒有靜候德國全面動員的消息,法國政府在8月1日下午宣布總動員,德國也在大約同一時間宣布總動員。為了混淆視聽,德國宣稱法國軍隊已侵犯多處邊境領土,并于8月3日宣戰(zhàn)。德國當局既然認定與法國之間的戰(zhàn)爭必不可免,也就順水推舟與法國開戰(zhàn)。
英國參戰(zhàn)
1914年時,讓英國與德國為敵的原因有以下數(shù)點。德國自1898年以來實施的大規(guī)模軍艦建設計劃,迫使英國不得不建造噸位更大的新戰(zhàn)艦——無畏戰(zhàn)艦,以保有制海權。1896年,德國皇帝支持南非的布爾人脫離英國獨立,并且在近東、中國和拉丁美洲與英國進行商業(yè)競爭,這些舉措讓英國民眾更加視德國為敵。最后,自1905年以來,英國就已經(jīng)與法國共同制訂聯(lián)合軍事計劃,并在1907年時,解決了與法國的盟友——俄國——之間的所有紛爭。
但是并沒有確實且可靠的協(xié)議,能夠迫使英國在法國或俄國與德國交戰(zhàn)時予以協(xié)助。而且,事實上,1914年時英國與德國的關系比近代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友好。就在6月底,英國和德國還同意合作修建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這是之前的帝國主義競爭與商業(yè)競爭的主要焦點。當奧地利向塞爾維亞發(fā)出最后通牒的消息曝光時,一支英國海軍艦隊正訪問位于基爾(Kiel)的德國基地。威廉二世得到堂兄——也是同行的游艇伙伴、英王喬治五世——的保證,英國希望保持中立。其實英國的外交大臣及大使們早已否定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詞,但是威廉二世卻信以為真,以此為基礎制訂強硬政策,形成威廉二世獨特的世界觀。
英國的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爵士,曾經(jīng)因為沒有更果斷地利用英國的力量來消弭這場沖突而備受譴責。有人提到,如果他迅速地警告德國,一旦法國受到攻擊,英國將不會坐視不理,那么德皇在7月中旬的時候,就可以更冷靜地評估戰(zhàn)爭的風險。不過值得贊揚的是,格雷極清楚地意識到,任何聲稱要發(fā)動戰(zhàn)爭的威脅,都只會使戰(zhàn)爭更加有可能發(fā)生。但是直到7月29日,他既沒有如法國催促的那樣,明確地警告德國,如法國卷入戰(zhàn)爭英國將不再保持中立;而且也拒絕如德國所催促的那樣,向俄國施壓使其停止動員。相反,格雷把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安排列強調解奧塞之爭這些徒勞無功的努力上。他在7月提出四項調停提案,但是所有的提案都因為德國堅持沖突必須“局部化”,也就是在沒有俄國介入的情況下任由戰(zhàn)事發(fā)生而宣告失敗。因為擔心圣彼得堡會懷疑法國盟友支持他們的可信度,法國并沒有熱烈地支持格雷的調停建議。
7月底,當事態(tài)迅速轉變之時,英國政府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身處于原本希望能通過調停來避開的處境。英國必須決定,如果法國參戰(zhàn),自己應該如何反應。在1914年之前十年間,英國獨立于大陸聯(lián)盟之外的情勢已經(jīng)不復存在。德國海軍的挑戰(zhàn),促使英國在1912年時作出重大的決定:將英國海軍的軍力集中在英吉利海峽,而讓法國掌控地中海。從此之后,英國對海域的控制,就必須仰賴友好的法國控制進出印度與中東的海路——英國海軍從1911年開始將燃料從煤轉換為石油,因而依賴中東的石油。甚至英國本身,也由于20世紀初期的軍備競賽的花費巨大而更加依靠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