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導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p>
“熱愛是最好的導師”,這是一句被大家廣泛認同的話,但人們更多地把這句話局限在學習以及掌握所學習的知識上。其實,我們應該更廣泛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即不僅要愛學習,愛工作,愛一切世界美好善良的東西,更要愛他人——愛親人、愛同事、愛同胞。我覺得,愛學習、愛工作,固然重要,這會有助于我們掌握我們所要學習的東西,干好我們所要干的工作;但愛他人則更為重要,因為當愛他人的時候,我們就找到了一種培養(yǎng)心靈的方法。愛他人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必要的途徑。
有幸考入華北大學之后,我感覺周圍的一切都獲得了新生。我們一邊學習,一邊從事社會活動,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那么富有朝氣。盡管生活過得還是比較清苦,學習比較緊張,但我在這個大集體里過得十分愉快。
當時,我與其他19位男生,共計20個人住在一間房子里,睡的是通鋪,同學們一個挨著一個,每個人占據著一個枕頭寬的床鋪。因為我是流浪兒,沒有被褥,挨著我睡的王世琦同學,就把自己被褥的一半,讓我來用。這樣,他就把褥子橫過來,然后兩人各睡一半,并合蓋一床被子。后來有一次王世琦生病了,我就天天背著他去廁所,等他大小便完后,再背回宿舍。這種同學間的情誼,革命戰(zhàn)士那樣的新型關系,讓我無時不感到一種革命大家庭的溫暖,也無時不讓我產生著刻苦學習、追求進步的激情。
按照當時的辦學思想,大學把社會實踐、社會勞動作為鍛煉學生意志、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樹立勞動光榮思想的重要一環(huán),因而我們學生經常參加勞動。有一次,在勞動休息期間,一名學生游泳時腿部抽筋,眼看著正往水下沉沒。在這危急關頭,只見一名男同學縱身跳入水中,先猛擊落水者一拳,然后和同學們一起把他救了上來。這位勇敢的跳入水中救人的同學就是后來長春電影制片廠譯制片著名演員車軒。他的這種熱愛生命、為了救人而不顧生命危險的大無畏的精神,讓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也滋養(yǎng)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愛心。
華北大學每隔三個月給每位學生發(fā)一雙鞋。我們的日常主食是高粱和小米,一周改善一次生活,吃饅頭、包子,或者吃豬肉燉白菜、粉條。對比以前衣食無著的流浪生活,大學生活對我來說簡直就如同天堂。當我得知,黨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滿足大學生的基本需求時,我落淚了。對于我來說,黨就是我的恩人,就是我的母親,我愛我的母親!
人有了愛心,對于他人,才會樂于幫助;對于工作,才會充滿激情;對于社會,才會甘于奉獻。愛是我們生命的土壤,如果沒有愛,人生就不會長出任何幸福的花朵,更不會結出成功的果實。
佛家講究慈悲。所謂慈,即予人以樂;所謂悲,即引他人之痛為己之痛,而這些是以愛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愛,世界就會冰冷一片,讓人感覺不到任何溫暖。
1989年5月,我應邀到河南省第五監(jiān)獄為全體干警以及失足者作報告。在我演講的過程中,臺下的觀眾或熱烈鼓掌,或默默沉思,或潸然流淚,演講激起了從未有過的熱烈場面。當我要離開監(jiān)獄時,犯人們整齊列隊于獄內廣場上,不少人含著淚想與我握手告別,當面表達自己的悔改之情。但是監(jiān)獄內部有規(guī)定,不能隨意出列,更不能打亂隊形。監(jiān)獄長看到了這種情形,就對大家說:“既然彭清一教授被我們聘為‘育才學?!男iL,就屬于自己人了,大家可以打破慣例……”宣布一發(fā)出,一千多名學員就如潮水般涌到我身邊來,把我圍得水泄不通。
學員史春華在感言中寫道:“彭教授,得知您第二次來看我們,我們十分感激和愧疚!歡迎您再來,您的報告感召了一顆顆負罪的心靈……”
學員杜愛枝寫道:“我常常夜里苦苦思索,做人到底該有什么樣的目標和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又是什么?在聽了彭清一教授的演講后,震動很大,找到了答案。想想人家,看看自己,我在人生的旅途上跌了跤,但我從今后絕不再一蹶不振,要像彭教授說的那樣,‘在哪跌倒,就從哪兒爬起’,我不能消沉,要從彭教授身上吸取感人的力量,學習他的奮斗精神,爭取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人,他的精神會不斷鼓舞我前進……”
這種場面和效果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犯人也是人,我們有責任把他們啟發(fā)好,教育好。只有愛才能夠換來愛,才能滋潤他們的心靈,只有愛才能啟發(fā)他們的愛心。同時,也只有對他人的愛,對工作的愛,才能讓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附:
在一個偉丈夫面前的思考
彭清一教授近四個小時的演講深深地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在人們的心靈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撇開他超群的演講技藝,我感到,給我最大教益與啟迪的是彭教授自我價值的實現和他對信仰的終生捍衛(wèi),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
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當代青年所熱衷的一個字眼。從彭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其本質上是給予而并非獲取。這里的給予并非意味著舍棄某物,喪失某物,犧牲某物,也不僅僅是一種擁有自我犧牲的德行,而是像弗洛姆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具有生產性人格的人的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和實現。人們正是在給予中奉獻愛,捧出愛,融入他人,由此找到了自己,發(fā)現了自己,領略到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沛然活力和暢然生機,由此感受到了無限歡悅。在這里,物質利益的獲得將顯得有些暗淡和蒼白無力,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副產品。彭教授放棄了能給他帶來巨額財富的選擇,毅然拖著病體,走上講壇,奔波于祖國大江南北,將自己的一點光和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所衷心熱愛的祖國母親。這是他人格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面,以致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彭教授的人生價值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一個人不管他信仰如何,若他能做到始終如一地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無論在多么艱險的環(huán)境下,都能為自己的信仰吶喊,為自己的信仰拼搏,那他就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永遠受人尊敬的人。一個人偉大的程度,并不只取決于別人怎么說,而是取決于他自己怎么做。從彭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偉丈夫怎樣為自己的信仰吶喊,怎樣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努力拼搏,怎樣去實現他那“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的遠大抱負。彭清一教授的人生價值觀必將激勵著每一個人去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
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愛與真相結合,剛強與善良相結合,深邃的思想與永在的童心相結合,是衡量一個偉丈夫的最重要的標志,而只要是具有其中一種‘結合’,也就不失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我們不難看出,這三種結合在彭教授身上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我們不得不贊同彭教授的一句玩笑:“彭清一真有兩下子!”
彭清一式的人,方是當代中國的鐵骨脊梁!
山東泰山醫(yī)學院學生玄繼昌
1991年1月9日